家對于我們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一個居住地?一個庇護所?還是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建築?人生的不同階段似乎對于家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不管人以怎樣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家都是人出生成長之地,不可至否的無法割舍的地方,那是我們的根,也是每個人的起點。電影《乘船而去》就探讨了這麼一個有關家的故事,用瑣碎的影象,高飽和度的濾鏡詩意的展現着中國的鄉間風光,也探讨着老一輩人與新一輩人的去從。導演對自己外婆的喜愛也更讓影像升了溫度,似乎讓觀衆看到了電影以外的東西,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自己的外婆。

...

毫無疑問這部電影是美的,是含蓄的,調色以及光線都十分注重畫面的美感,平凡的跳切也讓種種畫面猶如一段段詩畫般的記憶在眼前流動,這也因此讓整部影片充滿作者性。開場前幾十分鐘就充分的展現了中國鄉土人情的美,老婆婆們搖晃着走過獨木橋的場景,襯托出她們的可愛,幾句回來辦喪事的青年的對話也為後文女主家庭即将面臨的相同困境埋下了伏筆,但隻不過這次在傳統教化上往往靠長子來解決的重任卻落到了劉丹扮演的這一女性角色身上,所有的事情将以怎樣的方式塵埃落定讓人産生了好奇。

...

而他的弟弟蘇念清與他不同,他更帶點理想主義,他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前相當木匠,卻因為父親的不同意放棄了,現在的他當向導,常年漂泊在外看盡各地不同的美景,他更多的認為生活因過的有意義,并不因該被物質與傳統教化束縛,他似乎時常覺得自己有點活在那個以逝的大哥的陰影之下,“會不會是大哥要不走,我就不會生下來呢”蘇念清心理存在着這樣的想法無法擺脫,直到姐姐對他說出“怎麼會,我一直想要個弟弟”那句話他才明白,他不是為誰而生,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生命,并且她還有一個堅強且愛他的姐姐。

同念清生活理念有點像的就是念真的兒子宋遠濤了,他是年輕出鄉人們的縮影,他直到最後一刻也沒回到外婆的身邊,但導演卻以夢境為兩人心靈最後一刻的相遇做了超時空的連接,這也是本片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将“沉船”對“乘船”而去兩個不同意象的經由夢來融為一體的點題。

...

死亡也許是承重的,也許毫無意義。在川端康成看來死是稍瞬即逝的,但又那樣凄美。日本用物哀美學看待死亡,而中國對于死這件事常常是避諱的,喪事也被看的格外的重要。在快結尾處的那場談話上也能看出,喪事不熱鬧甚至會成讓人笑話的把柄,作為“父權”的象征基本不回家鄉的“舅舅”因為是最長輩同時身為男性的身份加持在讨論該如何舉辦喪事時也是一躍坐到了他人家裡座位的中央,在隔壁還有病人的房間裡抽着煙,一句“我小時候看着你長大”就壓着自己後輩,讓人喘不過氣。

...

總體來水這部片情感夠飽滿,但刻意的攝影以及并不夠成熟的剪輯還是體現着影片的稚嫩,故事講的并不流暢完整,一些如那個後來去到她母親家裡的人物都沒有明确的人物形象,也算不上有作用的工具人,使整部影片有點像加長版的畢設作品,雖然想打四星,但客觀講呈現效果大緻三星半水平。但是這樣的題材拍出來還是這值得一看,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家庭的縮影,厚重的鄉村風俗,連綿不覺得風土人情,但電影的排片和觀影人數可以說是寥寥無幾。中國電影因其實該有更多像這樣屬于自己文化的湧現,就比如最近另一部《草木人間》也是講述中國社會傳統以及現代家庭的一些故事。但是都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正如影片中一樣,青年導演也都正在一條條寬廣的大河上劃着漿,後人追随着前人腳步,銘記生根的地方,而後義無反顧的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