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看完《長安三萬裡》走出電影院,抑制不住心裡的波瀾,問了兒子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喜歡李白還是高适,兒子沒有猶豫、斬釘截鐵地說出了我心中的答案:高适。

高适的一生,刻苦,努力,堅定,大器晚成。

劇中介紹,高适,出生于渤海高家,因在同曾祖兄弟中排行三十五,所以人稱“高三十五”。高适早年家貧潦倒,母親早逝。父親從小對他悉心教養,他也很快盡得高家槍法的真傳,未有讀書不行,還有點口吃。

很不幸,他父親在他十六歲時也去世了。高适守孝三年後,已家徒四壁,窮得叮當響。為興旺家族,一展宏圖偉志,未滿二十的他踏上了去往長安的路。

就是在這路上,他遇到了一生的摯友——李白。

他從未見過像李白這樣才華橫溢、不拘小節的人,在唐朝這個以詩歌為盛的朝代,李白無疑是一朵璀璨明珠。可是他與李白交往不卑不亢,不為自己窮困和籍籍無名而自卑,也不以自己為名門後代而驕傲。

兩人的交往,不因身份、才華和家世有别而影響。李白教他相撲,他教李白高價槍法;李白縱情享樂、一擲千金,他直言不諱提出批評;李白審時度勢做贅婿,他默默保留他的反對意見;李白在長安奮鬥十年終得人生巅峰、風頭一時無兩,他在家鄉梁園勤于讀書筆耕不綴,漸漸有好詩嶄露頭角。

為了心中理想,為了以武報國,他先是從戎,後做了很多年默默無聞的軍中掌書記,有感于軍中貪腐和邊疆作亂,他作了大量聞名于世的詩歌。小學生們都會背的《别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出自于他之手筆。

時勢造英雄。在亂局中,五十多歲的高适終于做上了高官,當上節度使,而此時,幾經風波的李白卻卷入了“永王之亂”,後被流放。高适表面上沒有伸出援手,卻轉身寫信給郭子儀,求郭子儀出面救李白。

《長安三萬裡》的最後,對高适的評價是:他是唐代詩人中功業最卓著的一位。

換句話說,文武雙全,詩人中最會做官的,官場上最會寫詩的。

我和兒子為什麼會被高适圈粉,大概是因為他最像普通人,不聰明、無家底,他的奮鬥曆程真真切切,一步一腳印實現了他報國和興旺家族的夢想。

高适沒有家族庇護,先天讀書還有些愚笨,讀過的書還需要同村孩童給他複述一遍才能記住。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最後,他能文能武、仕途坦蕩、官運亨通,他成了流傳千古的詩人,他憑借自己的努力硬生生地将命運發給他的一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做人當像高三十五,逆境困境面前沉住氣,不放棄,隻管努力,人生最差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

網絡圖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