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的二戰題材傳記電影《奧本海默》,今天正式中國内地上映。
不少影迷期待這部諾蘭的新片很久了,畢竟自從2020年的《信條》之後,已經三年沒看到諾蘭的新片。
《奧本海默》改編自書籍《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的勝與悲》,講述了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主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故事。

盡管這是一部傳記電影,但是按照諾蘭一貫的風格,叙事必然龐大,人物關系必然複雜。
如果不提前做點功課,觀影過程極有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等電影結束了再狂刷解析,就很影響觀影體驗了。
有一部紀錄片,堪稱是電影《奧本海默》的背景知識補充。
觀看諾蘭的新片之前,不妨先看一下這部紀錄片,對奧本海默其人,以及電影中涉及的人物和背景知識,有個初步了解,這樣觀影時會輕松很多。
這部就是2023年7月剛剛上映的《終結一切戰争:奧本海默和原子彈》。
...

諾蘭在片中也有出現,他對于奧本海默的評價是:
曆史上很難找到一個人身處如此複雜的情況,面對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卻要完全靠自己去判斷。

這或許是所有影響曆史進程的人物的共性。
隻有在回顧曆史時,才意識到當時的自己影響了全人類的命運。
當奧本海默目睹原子彈毀滅性的威力之後,才驚覺自己“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1904年,羅伯特·奧本海默出生于美國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
父親朱利葉斯·塞利格曼·奧本海默是德籍猶太人,早年移民美國,經過奮鬥成了一家紡織公司的總裁。

母親艾拉·弗裡德曼是一位畫家,有自己的畫廊,收藏有畢加索和梵高的真迹。
但她在奧本海默九歲時就已離世。
奧本海默還有個弟弟弗蘭克·奧本海默,也是一名物理學家。

藝術家氣質的母親,在對奧本海默的教育上,有幾分神經質。
她不讓奧本海默出門和同齡人玩耍,這也造就了他成年後不擅長與人打交道的内向性格。

之後,奧本海默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實驗物理。
然而,學霸終于碰了釘子,奧本海默雖然聰明過人,但動手能力一般,不擅長做實驗。
實驗物理顯然是他的短闆。

奧本海默轉到德國哥廷根大學,師從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思·玻恩。
他在德國遇到了全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諷刺的是,其中也包括将領導德國原子彈項目的沃納·卡爾·海森堡。

1942年夏天,美國陸軍正式成立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
計劃負責人是格羅夫斯将軍(電影《奧本海默》中,由馬特·達蒙 Matt Damon扮演),然而他不懂物理。
格羅夫斯将軍需要一個在科學圈内有一定聲譽的人來管理這些世界頂尖科學家。
他認為奧本海默是最合适的人選。

1940年,羅伯特·奧本海默跟生物學家凱塞琳·哈利生結婚,婚後有兩個孩子。
然而,這段婚姻并不幸福,妻子凱塞琳·哈利生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生物學事業,這讓她長期處在沮喪之中。

奧本海默給核試驗場地取代名為“三位一體”(Trinity),這一名稱出自約翰·多恩的《聖十四行詩》。
也是為了紀念自殺身亡的吉恩·塔特洛克,因為是塔特洛克介紹了多恩的作品給奧本海默。

1945年7月15日淩晨5點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沙漠地帶爆炸。
之後奧本海默回憶,他在親眼目睹核爆那毀滅性的威力時,想起了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如今我成為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奧本海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割裂,一方面他同情那些即将死傷的日本平民,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履行職責。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别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炸彈威力超過2萬噸TNT,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奧本海默始終希望這将是人類最後一次使用核武器。

另一方面,奧本海默也憑借“原子彈之父”的身份,一躍成為美國的明星,事業走上了人生巅峰,一時風光無限。
但奧本海默反對研發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

然而,奧本海默樹敵太多。
1949至1953年間,奧本海默卷入了一宗又一宗的争議和權力博弈之中。
1954年4月至5月進行的聽證會,就是關于奧本海默和共産黨的關系,以及他在曼哈頓計劃期間和對美國不忠的科學家的聯系。
結果,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被撤銷,他被原子能委員會停職。相當于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無法對官方政策再做任何的影響。
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劇情就是從那場聽證會展開。

原子彈,是奧本海默留給世界的遺産。
它終結了死傷無數的二戰,但與之相對的問題是,如何控制這些毀滅性武器。
然而,無論如何處置原子彈,世界都在那朵蘑菇雲升起時,永遠地改變了,再也無法回頭。
正如奧本海默所言:“如果再爆發世界大戰,這個文明可能毀滅。我們需要自問,我們是否正盡一切努力避免它。”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