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電影《你好,李煥英》非常的火,看似喜劇,看似荒誕,實質悲劇,引起很多人共鳴,賺了不少眼淚。據說這是一部根據導演兼主演賈玲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李煥英是賈玲已故母親的名字,在賈玲年輕時因意外去世,子欲養而親不在,何況是因為沒有任何交代的意外過世,給她留下了非常大的遺憾和痛苦。聽說賈玲從2016年開始就将母親的故事寫成小品,然後慢慢寫成劇本再籌劃了四年半的時間才将其搬上了大銀幕。

電影中賈玲(曉玲)母女兩人由于意外的車禍,她穿越回了母親年輕的時代。對于賈玲來說,最大的遺憾就是在母親出事前她沒有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情,她母親老早就頭發斑白,都是因為她的緣故。所以為了彌補母親的遺憾,她做了一系列事情希望改變母親的人生,從而讓母親生活更幸福、更快樂。結果卻發現命運早已注定,但她最後體會到了母親的心意,母親隻是希望她健康快樂,即使在她眼裡媽媽走回老路是不幸福的,但其實那才是媽媽的幸福,因此賈玲最終也和自己和解。

整個電影笑點淚點密集,特别是最後意識到母親其實也是穿越時,賈玲那個奔跑和大哭印象太深刻,是整個影片最反轉和最感人的地方。當初看完電影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不就是一個沒有辦法面對親人離世、苦苦掙紮在哀傷中的人所臆想出來的治療自己哀傷的故事嗎?電影的重新創造和解讀其實就是賈玲通過在電影中回顧母親的人生、經曆和以及母親對她的對話重新認識母親的生命意義和盼望,她才得以原諒自己。我相信這個電影以後,賈玲即使還有失去母親的的傷痛,但她應該已經可以正視這些傷痛,懷着母親的希望而有意義的活着。

喪失以及伴之而來的悲痛與哀傷是普遍的心理和社會現象。簡單而言,喪失主要指的是失去某人,某物或是某種狀态。廣義的哀傷是指因為任何的喪失而引發得哀傷情緒體驗。狹義的哀傷是指人在失去所愛或所依附的對象(主要指親人)時所面臨的境況, 這境況既是一種狀态, 也是一個過程。而哀傷輔導是協助人們在合理時間内引發正常的悲傷并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各種獲得就有各種喪失,比如失去健康、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失去親人。全世界新冠疫情帶走了多少生命,哀傷和哀傷輔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盡管喪失和哀傷是普遍的,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經曆的一部分,喪失之痛也因人而異,但是真正懂得和明白如何處理自己哀傷的人少之又少,尋求專業的哀傷輔導更是鳳毛菱角。喪親之痛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影響巨大,哪怕是複原能力很強的人有時也會因此極大改變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每個人對于哀傷的獨特感受和其表達哀痛的方式都是受到我們所處的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影響,比如很多中國人相信時間會治愈一切,不希望将自己的哀傷表現在别人面前,但其實不然,很多人即使過了多年,那種沉重的傷痛仍然令人窒息。例如,即使賈玲這樣的名人面對母親的意外過世,她也一直沒有走出來,她最終通過她自己的小品和電影作品正視和處理了自己的哀痛。

研究已經表明經曆喪失和哀傷,如果沒有處理好的話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最近看的電視劇《烏鴉小姐和蜥蜴先生》倒是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處理哀傷的可能,竟然非常好地體現了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Dr. Robert Neimeyer所倡導的哀傷的意義重構。Dr. Neimeyer指出哀傷是 我們另一種形式的愛,雖然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克服,但通過意義重構哀傷過程可以成為我們的成長曆程。也就是說悲傷的另一面就是是成長,可以通過幾個階段實現:1)承認失去和死亡的現實;2)能以适當的形式體驗自己的痛苦和哀傷情緒;3)修訂自己的假設和認知架構;4)通過重新修改逝去之人和事物在心裡的定位和關系本質,最後能對自己的喪失從容叙述;5)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角色。

不知道《烏鴉小姐和蜥蜴先生》編劇們的背景,是不是對哀傷輔導有過研究還是誤打誤撞,在這個劇中可以看到讓我一直在尋找的哀傷處理方式,絕對是一種驚喜。

1.承認失去的事實

承認失去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痛失所愛的人和事物,會讓留下的人産生痛苦、懷疑、否認、抑郁等諸多複雜的情緒。比如在《烏鴉小姐和蜥蜴先生》建美術館的情節中,因一面牆是否撤除,美術家程老師夫妻産生分歧,川工作室的設計師屢次碰壁。其實真正的原因他們的孩子在5歲時溺水過失,程老師就一直在哀傷的情緒中沒有辦法走出來,因為那面牆上有很多孩子留下的美好回憶,所以她想保留那面牆。姜小甯最後理解了程老師,她分享自己十年前父母車禍過世的經曆,“真正的放下并不是不看,不聽,不想就能做到的”。她分享自己的經曆,父母在10年前車禍過世,車禍的噩夢一直困擾着她(她有明顯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但是編劇沒有從這個角度去展開她的治愈和成長),她曾經試圖把她父母的東西藏起來,以為看不見就可以慢慢忘記了,但是很奇怪,越想要忘記就記得越清楚。後來,姜小甯奶奶和姑姑就把他們父母的東西都拿出來,就好像他們沒有離開過一樣,過年會留碗筷。還會講他們以前溫暖的好笑的事情,因此姜小甯雖然小,但也越來越能接受她父母的确離開她的事實。

從男主顧川的角度,他的喪失就是他的健康,他因救人被故意撞下山崖刺破心髒,從陽光少年跌落塵埃,成為隻能靠機械心髒活着的蜥蜴先生,不能情緒波動,否則電流容易超标漏電。他失去了太多,失去了自己的愛好,失去了自己的愛情,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失去生的希望。一開始因自尊拒推開女朋友,說明他一開始不能接受需要機械心髒才能生活的自己,但是慢慢地随着時間的推移,他接受了這種死水一潭的生活,這樣就過了10年。

2.讓自己願意面對痛苦

當一到有關喪失的噩耗時,一開始麻木或疏遠使自己逃離痛苦是正常的反應,但是如果持續逃避因喪失而引起的痛苦就可能延長哀傷的反應,最後引起更多的身心障礙。哀傷者需要整理和檢視自己的情緒,自己回憶過去和與人交流時特别留意一些特别的情緒。從本質上哀傷者一般徘徊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在對失去之人和之物的情緒和自己新生活的兩個方向之間取得平衡,不能隻沉迷過去逃避現實生活,也不能隻努力做事去逃避哀傷情緒。在劇中姜小甯願意承認自己面對失去父母的痛苦,她即使倒黴努力樂觀生活,但在生日的時候她也會難過,也會思念父母。 而男主顧川也是,他很多時候獨自面對失去健康的傷痛以及機械心髒帶來各種副作用,看着他站在窗前的孤獨背影就可以看出他有多麼的孤獨,即使他有許誠然這樣可以互怼的鐵哥們。

3. 修訂自己的假設認知架構

重大喪失的經驗不隻是掠奪了我們的财物、能力或所愛的人,同時它也破壞了我們的很多假設、認知和信仰。比如孩子的突然失去,姜小甯父母的意外過世,又比如顧川突然失去的健康,這些原本都是想不到的。因此面對這些失去,需要修訂自己的假設和認知架構,才能更好地度過哀傷。如果一直自我責備,怨天尤人,就會一直陷落在失落的幽谷中。在劇裡女主姜小甯因為車禍痛覺遲鈍,她失去了父母,隻有年邁的奶奶和生病的姑姑,她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每次倒黴時刻也鼓勵自己,她從不放棄希望,每天努力生活,她覺得這樣她父母親就能看到。即使因為經濟原因選擇休學打工,她也努力着證明自己的價值。顧川在植入機械心髒的10年裡,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但是他其實也已調整好了自己的認知接受了他自己無欲無求随時赴死,所以他第一集就在給自己安排墓地,奔跑着去實現自己的100個人生願望。如果沒有女主,他的一生也就這樣了。但當博士離世、他的機械心髒頻繁出事,他再次面臨巨大的喪失和死亡考驗,雖然更加痛苦和絕望,但是他依然是接受這種無奈,希望在自己死之前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包括他認為的為保護姜小甯而推開她、立下遺囑、器官捐贈、實現姜小甯的希望。與第一次相比,他更多地考慮了他人,如何溫暖他人以及自己的死所能帶來的社會意義。如果隻是從男主的角度來看,顧川其實一直在因喪失修訂自己的假設和認知結構。當然從女主的角度看,這種處理有些不近人情,甚至自私,還好最後兩人相互理解了,明白了活着的每一天在一起,即使沒有明天也是一種幸福和希望,這是再次修正了自己的假設和認知結構。

4. 與失去的人重建關系

當失去重要的人以後,處于哀傷中的人感到似乎要被迫忘掉他們,似乎這樣他們才能往前走。其實察覺逝去之人的存在是正常哀傷反應的一部分,死亡是關系的轉換而非結束,不需要隔離自己對死者的種種懷念記憶,相反,應該欣然接納轉換的關系,即原來以實體為關系變成象征關系。 在劇中,姜小甯一直說她父母沒有消失,而是在她心裡。她情緒波動時就會看父母的照片,節假日也會擺上父母的碗筷。她覺得她父母在天上看着她,如果她不開心,他們也會難過。顧川更是為姜小甯找到了她父親給他母校所設計的作品,讓她和父親有機會直接通過設計作品建立聯系。 又比如美術館的項目,顧川和姜小甯計劃用高科技虛拟的形式還原程老師逝去兒子的影像,讓程老師夫妻能夠随時與他們兒子建立聯系,這樣他們的兒子會被一直記憶一直與他們在一起。通過這種重新修改和建立與逝去之人的關系,喪親的人最後能坦然叙述自己的喪親經曆,從而走出失落和哀傷的幽谷。

5.重現定位自己

随着重要事物或人物的逝去,我們與他們相關的某一部分肯定也随之消亡,所以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都不太可能在重大失落後再回到從前的自己。但是,隻要不懈努力我們可以通過新角色重建對自己的認同,重新定義人生目标,并與原來的自己有連續性。 因為“曾經觸動和型塑我們的依然還在”,但喪失以後我們可能需要重新修訂自己的人生哲學,也許會挖掘和培養内在存在的潛能、技巧與興趣,也許我們意識到之前被忽略的關系。總而言之,喪失雖然可能削弱我們的力量,但也可能引領我們開發新的自我。正如Dr. Neimeyer指出“喪失的痛苦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支持着我們的依附關系的珍貴之處,而生命的脆弱必然會提醒我們把生活紮根在最需要關注之處的重要性。”

在《烏鴉小姐與蜥蜴先生》也可以明顯看到無論男主顧川和女主姜小甯經曆重大喪失之後他們都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顧川他努力工作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裡能活出意義的生活,在建築設計領域上不斷攀登高峰,他要證明自己曾經來過這個世界的印記。有了希望以後的再次絕望以及到安全模式,幾經變化,他都在重新定位去适應喪失之後的新角色和新目标。即使是最後他昏睡三年後機械心髒有升級,但終歸不是一顆正常的健康心髒,還是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和角色去适應這樣的喪失。 姜小甯在喪親之後努力學習目标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這肯定有她爸爸潛移默化的影響,但肯定也有她自己喪親以後的覺醒。

總之,根據意義重建的哀傷治療,哀傷的另一面就是我們的成長,通過承認失落,面對痛苦,重建生活秩序,發現人生新的目标和意義,失落幽谷中就可以長出希望之花。我欣喜從這個劇裡可以分析出這種正面積極的處理哀傷的方式以及如何讓我們向死而生、活得有意義的哲理命題,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深思和探讨的地方。因此,可以說這個劇不僅有甜甜的戀愛。劇情設計和呈現上雖有瑕疵,但總體瑕不掩瑜,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無法被複制,這一點這部劇做到了,我為你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