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否認這部電視劇有不理想的地方,前半段總體不錯還行,後半段時間線跳躍太快,切的太碎,還有點裝腔作勢。人物方面實在值得讨論,寶總是個完美的形象,但是李李好像給她懂完了,汪小姐又是咋咋呼呼的。甚至于非上海人能看到的弊病還不全。

而好的方面,從各種意義上來說,繁花任何的短處都不能妨礙它成為國産電視劇的佼佼者,或者說旗手。一般的國産劇是什麼樣子大家都清楚。一上來我是比較懷疑像繁花這樣的作品進入大衆視野,是否能被接受。看過王家衛的電影,或者有一定影視審美基礎的還好,被國産垃圾養成固化審美慣性的觀衆們一定程度上不會認可繁花。繁花實在是讓中國的觀衆大開眼界了,鏡頭可以怎樣運用,畫面可以怎樣渲染,情緒可以怎樣調度,甚至幀數還可以減少,不可思議。

另一方面,都說繁花是王家衛寫給90年代上海的情書,真是這樣。光是上海演員講上海話,廣東演員講廣東話,這個格調就不是其餘那種清一色的北京式兒化音能比的,特别是對我們江浙滬觀衆,分外親切。我是00後,說老實話劇中很多細節看不懂,專屬于那個年代的物事對于我們是陌生的,熟悉的大概隻有雅詩蘭黛。可這種感覺真不錯,看一看我們父輩生活的那個年代,究竟是什麼樣的,有些什麼,大家都在做些什麼。

有人說,繁花裡的上海不是真正的上海。真正的上海多的是市井階級的普通人,一年賺幾百塊,省吃儉用,黃河路看都看不了一眼。不像裡面好像人人都是老闆,一出手就是幾百幾千,炒股也是成百上千萬的炒。裡面隻有排骨年糕和大暖鍋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也認同。

可金宇澄寫的上海是什麼樣的地方?上海究竟還是上海。這裡不是陝西,也不是山西,不是什麼小縣城,這裡是上海。這些事情隻會在上海發生,隻能在上海發生。隻有上海才會有可謂颠覆性的見識,讓保守傳統的人舉足無措。金宇澄寫的上海是雲端的上海,那也是實打實存在的。

阿寶假借股票一夜騰達,成就寶總,又因為股票一夜幻滅,變回阿寶。繁花的關鍵詞是時代,作者和導演想要表達的是普通人在時代中的無力,和變故。看看劇中的幾條線就明白了,而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東方明珠塔的落成。不管阿寶是沉是浮,東方明珠塔依舊照常修建,它看着寶總在和平飯店頂層的英國套房裡康複跳繩,也在建成之日看到變回阿寶的寶總在遙望。也許一個個人死了,活了,成了,毀了,不變的是上海。不是時代成全了阿寶,是阿寶成就了那個時代。

我深知這樣的繁花是絕唱,因為藝術品的珍貴就在于它不可複制。之所以中國不可能有自己的絕命毒師,就是隻有當中國整體電視劇行業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才會催化出優秀電視劇的量産與連續。如今隻有繁花這一枝獨秀,還是一位電影導演的情懷之作,沒有産業化和專門團隊的支撐,像美劇形成幾十年的一兩年一季的續訂模式不可能在中國出現。中國電視劇道阻且長,繁花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