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r作為DC旗下的超級反派人物,卻被拍成了經典,在電影史上少之又少。

同樣刻畫漫畫人物的漫威,為什麼少有如此深度的作品呢?

Joker在漫威能存活多久?

...

圖片來源于網絡

Joker的初次登場是在1940年,作為反派的身份,不出意外很快就挂掉了。

但是,它的誕生注定與衆不同,因為有數個“貴人”保駕護航。

天才漫畫家,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和傑瑞·羅賓遜。

極具慧眼的編輯,埃爾斯沃斯。

堅持創新的老闆,馬爾科姆·維勒·尼科爾森少校。

編輯埃爾斯沃斯敏銳的意識到Joker這個人物大有潛力,于是安排了Joker無數次的複活,也正是由于“曆經生死”的修煉升級,讓Joker的形象愈發鮮活。

終于,在1974年,這個DC的原創反派,有了屬于自己的漫畫書。

可以說,DC堅持打磨Joker整整34年。與其說後來《Joker》這部電影極具深度,到不如說是DC對于Joker的堅持讓人吃驚。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一切與武德充沛的馬爾科姆•維勒•尼科爾森少校的分不開。

這位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和墨西哥沙漠邊境都打過仗的鐵血軍人,在退役之後選擇投身漫畫行業,并将自己身為軍人的高道德标準灌注到了漫畫人物上。

DC的“超人行為标準”,以及後來的“不殺主義”,都很好的诠釋了老闆的道德水準。

也正是因為馬爾科姆•維勒•尼科爾森少校堅持“原創”和“創新”的理念,才有了DC對于Joker的耐心,最終這份等待讓Joker成神。

而同時期漫威老闆老闆馬丁·古德曼,堅持的觀點是“粉絲并不關心品質”,隻需要将一個成功的模式再次照搬,就可以獲得雙倍的利益。

這種将利益追求最大化的做法,在商業漫畫及電影之中無可厚非,畢竟賺錢是第一位的。

不過,DC和漫威兩家企業在起步之初,從理念上就已經有了明顯的分歧。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斷,Joker在漫威活不過三集,成功需要時間的積累,而漫威不會給它機會。

Joker的深度體現在了超級英雄的弱化上面

一個深入人心的人物,怎麼可能獨自出現。


...

圖片來源于網絡

DC從一開始,就将他匹配給一個宿命對手,蝙蝠俠。

Joker是蝙蝠俠衆多對手中的一個,但他令Batman飽受折磨。

衆多英雄電影的套路都一樣,必須要讓主角先嘗盡苦頭,方能逆轉成功。可是,DC偏偏讓Joker給布魯斯·韋恩不斷的制造麻煩,兩個人成為一對宿敵。

甚至有人說,Joker的成功,蝙蝠俠才是他最大的配角,本人深表同意。


...

個人認為,動漫電影要想拍的有深度,必須做到超級英雄的“弱化”,要讓他更像一個人,更貼近現實,讓我們感覺到英雄也會流血,也會流淚。

所以《蝙蝠俠》系列電影之中,舍得讓Batman幾近成為廢人,才讓我們體會到超級英雄破繭成蝶的蛻變。

同時,當超級英雄變得脆弱之後,才能拉近他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才能引發觀衆的同情,才能給人們片刻的思考時間。

DC将Joker安排給了有血有肉的蝙蝠俠,并不是每個反派都配得上如此的厚愛,Joker是幸運的。

DC電影之中的超級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有黑暗的一面,有了黑暗也就是有了人性,有了人性才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漫威電影之中的反派們,個個強大的要命,足以将已經“封神”的超級英雄們逼入絕境,但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實在令世人鄙夷、唾棄,所以必将滅亡。

試想若在漫威電影之中,怎麼會給Joker一次次傷害蝙蝠俠的機會,怎麼能讓他偏偏就是死不了...習慣了漫威爆燃、爽快風格的影迷,能接受的了嗎?

沒有任何超級能力的Joker,将我們強大的Batman生生成了“弱化”的超級英雄,在成就了Batman的同時,也讓Joker的熒幕形象無法磨滅。

拍電影一定要有深度嗎?

有人說,深度看DC,票房看漫威。

其實倒不如說是,深度看DC,廣度看漫威。

對比漫威電影之中,富人有科技,窮人靠變異…最終boss不是天外來客就是百毒不侵…

個人認為這種設定,類似于當今爽文的表現形式,就沒有打算讓人去深度思考,因為滅霸一個響指就滅了半個宇宙的人,大難當前誰還去探讨人生?

但是,這妨礙漫威電影的成功嗎?

影響漫威旗下超級英雄們的深入人心嗎?

當然沒有!因為什麼?

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

DC電影偏向暗黑化,雖然“痛”的深入人心,但是與現在的電影發展方向有所偏離,之前的文章提到過,當今的社會快節奏生活,将人們的時間不斷碎片化,尤其是在短視頻的沖擊之下,人們願意拿出來去電影院消磨的時間越來越少。


...

生活的壓力之下,誰願意跑到電影院裡繼續受教育?人們需要的是爽!是燃!是炸!

漫威的大制作和超前意識,十分迎合市場的需要,你們要爽,漫威就給你們爽個夠。

相比DC大多單兵作戰的英雄,漫威的英雄們以集體的形式多次出現,确實更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一次性推出這麼多大牌明星,讓觀衆們怎能不興奮到嗨!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超級英雄扮演者的明星效應,對比漫威極少更換重要演員的風格,DC卻似乎很愛給自己找一些挑戰,當觀衆開始期待下一部作品的時候,DC會突然告訴你,演員換人了...

這樣的做法雖然是電影保有一定的新鮮度,同時也與DC的創新理念相輔相成,可是卻多多少少傷害了影迷們的利益。

很簡單,剛愛上一個角色,給他換了一張臉,你說是不是需要适應一陣...

其實,所謂的電影表現深度,就是影片人物和情節在觀衆心中的映射程度,我認為DC和漫威在這一點上,屬于殊途同歸,并且不分伯仲。

當雷神索爾成功砍下滅霸頭顱之後,變得自閉堕落,甚至成為一個肥宅,那樣的超級英雄不也很像普通人嗎?

...

用一個已經有了81年原創積累的Joker去評判DC和漫威誰更有深度,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

我們愛電影,欣賞電影裡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形象,特别是Joker這樣可塑性極強的張力人物,讓新老影迷欲罷不能。

但我們也要注意到,Joker的成功有極大的偶然性,不是每一個反派都能成為熒幕經典,特别是做了這麼多壞事的前提下,電影《Joker》被定為R級也正是如此。

...

有人思考的是深度,有人欣賞的是場面,各有所好,各取所需。

還是那句老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