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主觀上不太想睡覺,但客觀上有點困的晚上,刷到了這部紀錄片。很吸引我的是因為它标題中的“清醒邊緣”四個字,以及這部紀錄片關注的主題,雙向情感障礙。
可能是紀錄片的講述節奏比較慢,也可能是在講述風格上、它屬于那種看到開頭就知道故事結尾的類型(主人公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仍然認識到了堅持吃藥的重要性,積極樂觀地對抗疾病并且參與生活)所以第一天晚上并沒有看完這個故事,隻是順着一開始的感受在豆瓣标記了三星還行的評價。
早上看完之後,思考了一下将評分修改為兩星。我會覺得,一方面在中國目前的公共空間中,能夠聚焦于這部分特殊群體的問題和感受,能将這個故事講出來、讓更多的普通人看到這部分群體的經曆和體驗,本身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更何況整體而言,整個紀錄片也在嘗試盡力去做到不加評價,不予批判,盡量客觀地呈現當事人的經曆和感受了。
但我又會覺得另一方面,這部紀錄片選擇的記錄對象,本身很難以「代表」甚至是「反映」雙向精神障礙群體的感受和需求,這樣的話,紀錄片拍攝出的一些細節和行動,傳達的一些價值觀念和觀點,極有可能會産生“更大的惡”,助力更為不好且廣泛的社會影響的産生。
比如很有可能,公衆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會覺得,我知道你是雙向情感障礙,我知道你很難受,但這樣不好,你要好好吃藥,你要遵醫囑,你要住院,你要積極地去和原生家庭和解,你要從這樣的經曆中康複、去從事正常的生活工作,甚至去結婚生子……什麼,你說你做不到,你不想做?這怎麼能行呢,你看在這部紀錄片中,主人公不就是這麼做的,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結果,為什麼他可以,你不可以呢?你們不都是雙相嗎?
我的意思是,并不是說上面這樣的發展曆程和結局是不值得期待的,不管是雙相患者還是他們的朋友,我們都很希望他們能夠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擾,能夠具有重新快樂生活的能力。但問題在于,即使我并不是一名雙相患者,我也可以感受到,前面「複原」甚至是「康複」的過程,在這部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中被無限地縮短了;甚至很多艱難的時刻、自我的掙紮被抹去了;很多其他的聲音、其他的想法,比如藥物治療一定是好的嗎,住院一定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嗎,家庭社會一定能夠提供平等的支持和幫助嗎?在這部紀錄片中都消失了,甚至從來都沒有存在過。
除去這些表面的,我會覺得真的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根源在于,既然已經是一部關注邊緣群體的紀錄片了,為什麼還要将鏡頭對準那些邊緣群體中生活的還ok的、在按照主流範式積極解決問題、并且目前現狀還不錯的已經和解了的人?有一種就算是生病了,也需要被評選出一種“優秀病友”的感覺。
除去觀看時整體的不好的感受,我會覺得還是有一些地方蠻觸動的,至少這部紀錄片提出了一個比較好的問題。因為可能就雙相疾病而言,我目前處于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角色;但就像紀錄片末尾呈現的數據一樣,當神經症人格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部分,究竟有多少個體能夠獨善其身,真的去标榜自己“正常”呢。會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處于清醒和夢幻的邊緣地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處于沉淪的危險,但我們又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