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論創作,并非全部個人原創。本次觀影共31人參與讨論,26人參與打分,平均分為3.47分(5分制)

...
小影金幀♥♥♥

...
評分表1.關于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
保羅·索倫蒂諾獲獎照

說起保羅·索倫蒂諾,這位曾經憑借一部被譽為“現代版《甜蜜的生活》”的《絕美之城》赢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是當代意大利影壇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如果說絕美之城是古都與人的一部散文電影,那翻看導演的履曆還能發現其電影類型的豐富性,從描寫意大利總統朱利奧·安德烈奧蒂的政治驚悚片《大牌明星》,到用搖滾複仇精神複仇的公路片《為父尋仇》,再到封閉空間中回望人生的《年輕氣盛》。在意大利電影漸漸衰弱的今天,索倫蒂諾用自己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将意大利電影往日的榮光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
年輕的教宗劇照

如果說導演的前作體現出他在第七藝術上造詣之深的話,那更令人驚喜的是,前幾年他開始将重心轉向劇集領域,并先後指導和監制了兩部高口碑神劇《年輕的教宗》與《我的天才女友》,體現了他在“第八藝術”領域也依舊遊刃有餘的創作水準。

在指導劇集後,索倫蒂諾已經整整六年沒有帶來過一部像樣的電影。這一次的《上帝之手》,是他睽違國際影壇六年後帶來的誠心力作。索倫蒂諾也從世界舞台回到了他賴以成名的亞平甯半島,為觀衆講述自己在那不勒斯的成長故事。

...
上帝之手片場照

所以《上帝之手》是一部“私人電影”,它是51歲的索倫蒂諾獻給自己的個人傳記。如阿方索·卡隆的《羅馬》、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以及今年頒獎季大熱的《貝爾法斯特》一般,《上帝之手》一樣是導演對自己往昔歲月的追憶。

2.馬拉多納與上帝之手

不管你是否喜歡足球,肯定都聽過這個名字——叠戈·馬拉多納。馬拉多納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而“上帝之手”是1986 年墨西哥世界杯1/4決賽阿根廷對陣英格蘭的比賽上,馬拉多納打出的一記“世紀進球”——即馬拉多納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蘭隊的球門,并且裁判判定進球有效。馬拉多納的這一粒進球,讓阿根廷以2:1戰勝英格蘭隊,并最終獲得了此屆世界杯冠軍。

...
1986年世界杯,馬拉多納率阿根廷隊奪冠

...
電影中對馬拉多納上帝之手的再現

綠茵場上的勝利給彼時尚處于馬島戰争陰影之下的阿根廷人們帶來了一縷光芒,馬球王本人更表示這粒進球是上帝對英格蘭人的懲罰,而電影裡借一位老者之口直接表達了這次勝利的曆史性意義。

...
上帝之手的曆史性意義

回到電影,導演以上帝之手為電影名,一是他對偶像的緬懷與緻敬,二是自己個人的成長經曆與馬拉多納息息相關。索倫蒂諾曾向媒體坦言:“我覺得那真就是命運的安排。當時我才16歲,本該跟着父母一起去度假,但最終我還是決定要留下,因為我實在不想錯過那不勒斯的比賽,那是我的主隊。結果,我父母親遇到了事故,不幸雙雙去世。所以說,是我對于足球的熱情,确切地說,是我對于馬拉多納的熱情,救了我一命。電影中也還原了這個橋段。

...
馬拉多納救了男主一命聊了這麼多,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看看金幀群友是怎麼評價的吧!

1.過于私人化的影像

...

私人化是讨論裡群友提到最多的一點,換言之,這是導演給自己的回憶錄,而不是拍給觀衆看的,觀影過程中很難與導演個人的經曆建立共情。

@AlanX:相比于《羅馬》,上帝之手更不容易共情

@啊柒:上帝之手不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青春沒有這樣的經曆。不是沉浸式的回憶,而是純粹作為一個旁觀者罷了

@Cardinal:同樣是私人作品痛苦與榮耀裡的情感是流淌出來的,而這麼上帝之手卻沒有什麼情感依附點

@詩意症與一百年:藝術是需要加工的,并不是越私人就是越好的,跟Amarcord沒法比

@Aloysha:他一直以來的創作都極其偏好那種失意甚至是失敗的人物,這部直接投射到他自己的身上,說實話,太自戀了

@wild life:差點以為在看歐洲杯往事,它講了一個可能隻有歐洲人能看的比較感同身受的東西

@王不冷:我之前看過一句分析日式青春片之所以受歡迎的話,觀衆會在觀影過程中産生“我也曾這樣,青春大概相似”的感覺,這部上帝之手則是恰好相反地投射了太多導演的個人經曆和情感在裡面,缺少群體共鳴。

@凸凸凸噗:毫無疑問這次索倫蒂諾走得太保守了,無論是故事還是主題都是全方位的平庸,可能是太過拘泥于自身的成長經曆,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進球幫助他逃過一劫即是他個人色彩的最佳印證,家鄉的含義成為索倫蒂諾不忍觸碰的傷痕,将這個故事放到那不勒斯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成立。

不過也有群友對這種私人化影像表達了贊美之情

@王不冷:我還挺喜歡的,雖然沒有太多共鳴,但總覺得也能在某些地方打動我。

@白色條紋:就像一部私人的回憶錄,跟我個人經曆有許多共鳴之處

@二十:打動我的是最後男主坐在火車上獨自離去的場景,千帆過盡後還是選擇了離去,不留戀,不懷念,帶上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一刻,顯得比較動人

@sel硒:整體來看這俨然是索倫蒂諾對青春期的重塑和反刍,但從片名到内容無疑都充斥着對馬拉多納的敬愛與“感恩”,卻絲毫不影響其文本的回響,極其順暢,濫觞于整體架空結構的去語境化情形之下,展現了比索倫蒂諾任何作品都溫柔的、私人的一面;不假思索的那不勒斯夜景空鏡頭和留白沒有絲毫突兀,反而緻使影片更深入與融入進整個構造與少年的生活;

@紅酒與謀殺:長期身處費裡尼陰影之下的索倫蒂諾這次拍出了他的“那不勒斯風情畫”,給出了最私人的表達。這裡面有最珍貴的回憶,關于故鄉、家庭、城市、電影、性啟蒙、馬拉多納等記憶。任何時候當一個創作者願意毫無掩飾的表露自己内心深處最柔軟、最脆弱的那一面,并一層層剝開給觀衆看,這都是令人敬佩的,可能這也是一個作者導演一生中至少要面臨一次的創作體驗,坦誠的面對自己、面對觀衆,這樣的創作生涯無論如何也都是完滿的。

2.碎片化叙事

...
電影中的群像

在這部電影中索倫蒂諾一改往日帶領衰弱的意大利電影重回國際舞台上的強烈使命感,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私人化的表達,觀影過程中就像在翻看導演的私人日記,這也使得電影在叙事上變得十分松散。

@花茶:影片前半段沒有明确的線索,大多是一些家長裡短,觀影期間很容易分神。後半段家庭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原有碎片,使得多線合一,男主也從旁觀者轉為叙述者,代入感逐漸增強。

@Cardinal:索倫蒂諾,一個想一出是一出的導演,一通亂麻亂七八糟情感懸浮。

@啊柒:從頭到尾看起來拼湊感都很嚴重,但你又不能說他完全沒講清楚。個人覺得如果故事情節一看就給人感到拼湊感嚴重的電影不是一部好電影.

@麋鹿先生:感覺導演想講的東西很多,少年的青春懵懂、性啟蒙,親情,足球,夢想(電影),但是沒有一點是講連貫了、講透徹了比如看到父母死了,男主撕心裂肺,我在屏幕外面無動于衷,就很難共情……很多情節太碎了,太跳躍了。

@Grant王冠: 我覺得像是看流水賬。。。就是風景好看。其他的一切(除了性)都很平淡...加上我預期的線索(足球和馬拉多納)部分不是這樣的 就有點無感.

@sel硒:叙事沒有一絲廢肉贅筆,人物塑造不浮于臉譜,非常穩,觀影過程好生舒服,到最後一幕的火車鏡頭,竟然在這夏天的、“歡樂”的那不勒斯悟出了這位少年難以言喻的憂傷和迷茫

總之,就我個人而言,對這種碎片化叙事還是能接受的。電影從生活中瑣碎的對話入手,以極具人文關懷的态度和筆觸道出了一個少年的成長故事,保羅·索倫蒂諾真正想要揭示的是人生的無常與殘忍。

3.獨特的電影語言

...
索倫蒂諾的構圖之美

索倫蒂諾電影鏡頭的視覺呈現效果,既源于繪畫般的色彩搭配與構圖設計,又源于通過運動鏡頭、長鏡頭實現的蒙太奇式鏡頭美學。這種視覺呈現效果又并非孤立于影片本身,而是契合影片環境氛圍與整體主題基調,使常被忽略或割裂的構圖也能為叙事起到輔助作用,這也是索倫蒂諾電影能以鏡頭美學著稱的關鍵。但在《上帝之手》中他去掉了浮華的雕飾,收斂了張揚的炫技,就像索倫蒂諾在采訪裡說的:“當你過度沉迷于自己的風格,你就會變得有些膚淺。我選擇了一種更簡化的風格,我以前并不特别喜歡,但我覺得是時候有些轉變了。“所以相較于前作這部電影寡淡了不少。

關于電影的視聽,金幀群友提到最多的是攝影,其次是電影原聲,還有那不勒斯的美景。當然還有構圖等等,考慮到篇幅問題這裡不一一展開,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群友們是怎麼說的吧!

@ Aloysha:老爺車從車流中駛出,挑中了小姨,進入凋敝的大宅,短短幾分鐘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小故事。車和房間都明顯迥異于現實時空,很有靈氣的開場。

@王不冷:比較喜歡開頭關于那不勒斯這座城市的航拍遠景和最後一個鏡頭離鄉列車狹小車廂的對比,或許表達的是在小城裡一切關于青春的種種,最後凝聚成一條通向羅馬/未來的道路。

@Andy Yan:突如其來的變故在飛速的節奏剪輯和兩個長鏡頭(移動+固定)表現出他的痛苦與悲傷,他的迷茫與恐慌在神情中可以體現出來,他似乎在尋找他的夢想,他似乎在尋找新的希望與愛情,他希望能像上帝之手般征服着全世界,當他坐在緩慢的火車前往未知的羅馬,随身聽再次響起。悲喜交加的情緒終可在觀衆内心徹底釋放出來了.

@紅酒與謀殺:幾次配樂的出現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同步,恰到好處,且十分克制。

@克林特東木:所有與海有關的戲都處理得不錯,讓人能夠進入那種熱浪侵襲,欲望初生的氛圍中,很明顯導演對「溫情」的感受要比「孤獨」強烈許多,因此也使電影的可看性、大衆性提升了不少。

4.影片内容的讨論

1.針對影片中一位導演對男主說教的橋段,群友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群友提到的電影裡毒雞湯導演

@克林特東木:普遍評論是工具人+說教意味重

@Alanx: 感覺有一些總結升華的意義,但和前文聯系太不緊密了

@赫茲:導演那段毒雞湯的說教感覺有些掉價,男主暗戀女生那條線很刻意

@詩意症與一百年:導演對男主毒雞湯的說教安插的非常生硬,毫無鋪墊來這麼一段,這個段落很能體現出他的“想一出是一出”,後半段隻是各種很私人東西的随意堆砌。

@花茶:看到這裡我想起了天堂電影院,一個是想讓男主出去,一個是讓主角留下,最後的結果都是離開小鎮。

@ Aloysha: 是男主真正站在未來分叉口的一次選擇,是心血來潮還是從此下定決心走上電影之路

2.是什麼促使男主離開了那不勒斯?

...

@Alanx: 男主應該在那不勒斯沒有值得留念的東西了吧,所以要去追随自己的夢想了

@達遠:他的心空了,父母沒了,哥哥有了女朋友會就在那不勒斯,想去羅馬拍電影.

@ Aloysha:那不勒斯沒有能夠啟發他的東西,隻有傷心的回憶。

@王不冷:130分鐘都在回答男主為何離鄉。

5.電影裡一些意象的解讀小修士

索倫蒂諾不止一次在電影裡展現”神迹",早在 《絕美之城》中,他就曾讓瀕死的老修女輕輕一吹,就使得遮天蔽日的火烈鳥便振翅飛離羅馬;《年輕氣盛》中,又讓在度假酒店沉默打坐的禅師突然如願升空 ,而在《上帝之手》中他又安排了小修士這一角色出現在了影片的開頭與結尾部分。

...
電影中的小修士

@Aloysha:神迹其實在我看來是對小姨的一種緬懷或者紀念,也許小修士不存在,但他相信小姨的話

@白色條紋:神迹是一種想象,因為這個故事是聽說的。小修士更多混合了青春期的幻想,小姨屁股被抓那一下也是一種想象,加強了對小姨的幻想。最後第二次小修士出現,是因為那時候主角已經不需要依靠他物來支持自己了,他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沒下車去向小修士許願,反而是小修士擡頭是幼時自己。

@二十:我覺得小修士是曆經過絕望之人才能看見的神秘存在,他象征了生活裡的一種新的希望,就像小姨看見小修士後終于懷上了小孩,男主在看見小修士之後也走向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未來

緻敬阿瑪柯德

早在電影上映前就有影迷稱《上帝之手》是索倫蒂諾的《阿瑪柯德》,為此我特意補了一下費裡尼的經典之作。不難看出索倫蒂諾這部電影确實有大量向費裡尼緻敬的元素,無論是電影裡的一些怪人和奇觀化的場景,以及電影本身的多情節叙事都能感受出阿瑪柯德的味道。有意思的是片中的角色還去參加了費裡尼電影的試鏡,足以看出導演的迷影情節 了。

...
上帝之手裡的中東富商

@克林特東木:性啟蒙片段其實也和《阿瑪柯德》一脈相承,男主和代表欲望的非常規女性角色發生短暫的性,都是女方主動開始并主動結束,大家可以看一下費裡尼那段感受一下,第一次性接觸總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時間和意想不到的人發生,那樣短暫又那樣寶貴,奇異。那個中東世界首富很明顯是直接阿瑪柯德了,少年時見到的奇觀。最明顯的就是中東世界首富和《阿瑪柯德》了,身高差完全一緻,其他的大緻是豐滿女人和伯爵夫人這些泛泛的元素。

橘子

...
男主母親扔橘子

@赫茲:就是開頭家庭聚會男主的媽媽表演像馬戲團小醜一樣扔橘子,很熟練。後面她發現自己丈夫和情婦偷情的時候自己躲在房間裡扔橘子感覺是一種用喜來修飾悲的情緒。

足球和馬拉多納

喜歡索倫蒂諾電影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每部電影幾乎都會有意無意的提到馬拉多納,在《年輕氣盛》裡他甚至請來了馬拉多納的特型演員來演繹這位足球巨星。《年輕氣盛》裡馬拉多納肥胖病态甚至要靠吸氧為生,不難讓觀衆在腦海中自覺将球王年輕時的輝煌和晚年衰敗形成對比,而這種形象的設定恰好契合了年輕氣盛這一主題。而在《上帝之手》裡馬拉多納和足球更是作為線索貫穿全片。

...
年輕氣盛中的肥胖球王

...
上帝之手裡的馬拉多納

...
男主獨自穿過奪冠遊行

@Aloysha:馬拉多納其實就是影片回憶體的一部分吧,回憶牌兩種打法,一種是公共記憶,一種是家庭錄像,這片子兩者皆有,從技法上來說挺成熟的。結尾那不勒斯奪冠那段拍的挺好的,從剛開始如此在意馬拉多納能否入駐那不勒斯到最後獨自穿過奪冠遊行,是真的把男主的孤獨拍出來了,他所在意的皆是能讓他忘記自己孤獨事實的東西

@克林特東木:感覺足球是制造沖突和人物心理轉換用的。我記憶很深刻的是他爸出軌被發現,然後接電話發現馬拉多納轉會,三個男人在這種應該保持悲傷壓抑的氛圍裡狂喜

@理易封:我感覺足球是個引子,因為馬拉多納去世,曾經是馬拉多納狂熱粉絲的索倫蒂諾想懷念一下青年時期的偶像,但是提起偶像除了上帝之手之外,就是自己因為馬拉多納免于一死,但卻永遠和父母分離了,這是兩層死亡之間的關聯。上帝之手是一個雙關,也寓意自己命運被上帝之手撥弄,所以到後來男主角做得決定都顯得比較“想一出是一出”,但實際上早有端倪,隻是到了必要時刻必然發生而已,這是回憶給人帶來的錯覺,并沒有好的鋪墊,好像一切都很偶然,因為回憶不會那麼真切,總會丢掉一些又添油加醋一些,比如選擇的職業不是自己的專業,比如選擇的配偶不是自己欣賞的類型,我們會後悔,會誇大自己原本的想法,但實際上造成我們最終選擇的都是必然,而非偶然。還有我記得他家的親戚說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很重要之類的話,給男主角很深印象,因為阿根廷和英國在1982年打了馬島戰争,1986年發生的上帝之手,算做一次複仇,因為馬拉多納對于那不勒斯來說,就是城市英雄,相比英格蘭更支持阿根廷,所以這也是側面反映那個年代的特點。但是90年世界杯不巧的是阿根廷和意大利決賽階段相遇,馬拉多納還呼籲那不勒斯人支持阿根廷,阿根廷最後也淘汰了意大利,好像引起不小争議。

@花茶:馬拉多納在意甲最輝煌的時期就是在那不勒斯,他帶領那不勒斯奪得了意甲的冠軍,當馬拉多納離開後那不勒斯就沒落了,實際上也代表對昔日榮光的懷念,對逝去的光陰一種感懷。

@故景豐:馬拉多納牛逼!

6.結語 :

總之,《上帝之手》是索倫蒂諾私人化的電影,喜歡和無感都很正常,但對于年過50的索倫蒂諾來說,職業生涯能有一部回望自己年少的作品,這無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我覺得我以後可能不會再拍一部這麼親密的電影了。這真的很難,用了20年的時間,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它。但這部電影給了我另一種風格,未來我也想繼續探索。 ” 無論如何,上帝之手都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電影,目前電影已斬獲第78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并将代表意大利角逐最佳國際影片,期待《上帝之手》能在來年的頒獎季上有所收獲吧。

...
索倫蒂諾借馬拉多納的名言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态度

本期小影金幀《上帝之手》周觀影活動圓滿結束,感謝@故景豐 的組織和各位群友的分享,讓我們一起期待下期吧!同時也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感謝能在今年遇見小影金幀,也感謝電影,讓生活看起來不至于太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