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意中漸漸熏陶,在遠山中慢慢成長。《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視網聯合上海廣播電視台以及哔哩哔哩出品的12集人文紀錄片,它旨在于将社會目光聚焦于那些處于人生重要節點的人,正如本集中的兩位處于成長節點上的主人公,觀察他們在節點上的“第一次”,以此探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存哲學,傳達出一種感同身受的人文關懷。

極具人情味的闆塊化叙事娓娓道來一段浸染詩意的成長。《人生第一次之成長》選取了施應鎖、穆慶雲兩位主人公,通過他們與詩歌相處、碰撞的經曆,以他們對于成長的獨特視角,給觀者呈現出一幅遠離父母,身處大山孩子的少年群像,鋪陳直叙地講述了他們這段“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默默成長”的時光。故事感與煙火氣相輔相成的闆塊化叙事,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利用少年個體的微觀角度看待成長,投射到社會青年對于成長的方式,與觀者産生共鳴,書寫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以人為本”的儒家文化的精神詩篇。

極富詩情畫意的鏡頭語言讓這段成長的故事更加完整。《人生第一次之成長》運用了大量蹲守定鏡頭以近景鏡頭,這些手法的配合使用,讓片中的戶外寫詩、篝火詩會的場景以及孩童們讀詩時眼神中的點點星光展現出一股獨屬于少年的青春味道,也讓蘊含在其中的磅礴情感得以完美釋放,讓人不禁投入其中,感受着孩子們所想表達的希冀,享受着稚嫩文筆帶來的詩意的熏陶;而特寫鏡頭下主人公書寫詩歌之時,平穩有力的手、紙上工整的墨迹,娟秀的字體,書寫的是少年對于未來的期盼與迷茫,承載的是孩子對于親情的渴望與羨慕,唯念之情溢于言表,唯思之情置于詩中。在一點一提中、筆墨紙硯中,将中華民族精神的孝老受親體現得淋漓盡緻。

蘊藏着東方古典美學的聲音陪伴着孩子們慢慢成長。在《人生第一次之成長》中,孩子們朗朗的讀詩聲與大自然中隽永連綿的音樂相輔相成,推進的是孩子們對成長的發問,唱出的是孩子們的成長之歌。音樂與故事講述人的解說詞的相得益彰,使人物故事中所折射出的時代精神躍然而出,成長的詩歌不再是紙上的無病呻吟,而是富有哲思,含有感情的白鴿,載着孩子們飛向遙遠的未來。

詩歌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但它有可能,改變一個人。成長隻有一次,如果在這次唯一的成長中種下了壓抑、灰暗和挫折,那麼長大後,就要花很長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表達自己、感受愛意、舒展心态。教書的老師會換,放牛的孩子會長大,但詩歌,将陪伴他們,在漫長歲月裡感悟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