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熬夜看完。原著作為我的斯蒂芬金初戀已經看過太多次,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會背,看電影的感覺非常微妙。同時也看出電影與文本的最顯著區别:電影完全無法還原展示人物心理活動。觀察編劇是如何通過原創場景來展現人物深層性格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電影也有一些改編的妙筆,尤其是嘉莉喜歡湯米羅斯寫的詩這一節,讓嘉莉與湯米之間有了一些恰到好處的浪漫氣息,最後舞會一切閃爍如夢,更添悲傷。
隻是結局讓我有些捉摸不透。原著的結局是嘉莉毀滅了整個小鎮,造成大量的無辜傷亡,與真正惡人克裡斯/比利雙人組的對決也更接近角力而不是瞬間碾壓。與母親的沖突是較為冷酷的:母親在承認自己性欲的長篇告解後用切肉刀砍傷嘉莉,而嘉莉已然成為複仇女神,冷靜地用念力讓母親心髒停跳,是一種對母親與宗教桎梏的徹底背離。而嘉莉最後是走到曠野中,蘇被嘉莉的意念召喚,最後懷抱着嘉莉直到嘉莉徹底死亡,同時蘇推遲日久的經血順腿流下。
顯然是因為成本考量,電影沒有火燒整座小鎮隻有舞會屠殺,重頭戲放在了母女對決,而且媽媽死成椰酥殉道像,但是這就讓整個悲劇的力度減少很多,嘉莉到最後都是一副受盡委屈的可憐形象,最終的毀滅是和媽媽一起埋在房子廢墟裡,這就讓人有點搞不懂嘉莉對母親到底是想逃離呢還是依賴呢……?她對宗教到底又是什麼态度呢?小說結局對“經血”的回扣也就完全沒有了,而這就讓故事的頗為獨特的女性視角大大減弱,宿命感完全消失。事實上這個經血意象是最不該删減的,這是整個故事、整個血腥的發端與内核,經血的意象讓“血腥舞會”有了隐喻與升華。而對經血的羞恥與接納在我看來是比校園霸淩議題與宗教議題更有價值的故事核心。
總之有功有過,還算成功。對比之下還是更喜歡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