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端午節河南衛視出圈了,而且是憑絕對實力火出的圈,不光國内上了熱搜,被各大媒體刷屏,作為中國對外窗口代表外交部華春瑩也轉發了。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曆史沉澱,有太多太多的精粹等待去挖掘,多做些弘揚民族文化的節目不好嗎,這不比搞些各種真人秀,捧那些流量小鮮肉要強嗎?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公衆電台能緊跟河南衛視的步伐。

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領略中國文化之美。



【素材使用方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流量與流行、榜樣、擔當與責任等。




【經典時評】



光明日報:“端午奇妙遊”,為什麼又火了?
文 | 小亢
端午假期,河南衛視“端午奇妙遊”又火了,帶動本次走紅的是驚豔全網的開場舞蹈——水下中國舞《洛神水賦》(原名《祈》)。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舞蹈演員化身洛神拂袖起舞,讓網友們驚呼“看到神仙了”,而這也是今年春節的《唐宮夜宴》節目之後,河南衛視傳統文化節目的又一次成功“出圈”。
這也說明了,能夠爆火并不是運氣,新媒體時代下的傳統文化如何“破壁”,其實是有流量密碼的。
節目執行策劃徐娜在接受采訪時說,“好的作品國人看了會有感受,會奔走相告,希望用好的作品來吸引流量。”的确如此,傳統文化要想達到如此大的影響力,必然和其他傳播力廣泛的産品一樣,要采用适應青年網民群體的藝術表達方式,要能夠讓人們完全自發地産生分享欲望。新鮮的表達手段,其實才是傳統文化“出圈”“刷屏”的必殺技。
仔細欣賞一遍節目,不難發現為什麼讓人有共鳴。自曹植寫就《洛神賦》後,畫家顧恺之根據詞境描繪出《洛神賦圖》以來,國人對美女“洛神”的想象就從未斷絕。可以說,水下起舞的洛神,與曹植的浪漫一脈相承,符合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美好想象。
《洛神水賦》從舞美、舞蹈的設計,再到打光、音樂、色彩的把控上,都無一不成就其藝術高度。看了這樣的節目,能感覺到《洛神賦》的每一句詞都浮現在眼前,詩中意境淋漓盡緻。這樣有上乘審美的作品,文化與藝術性兼備,人們在肯定它的同時,表達的其實是自身的審美品味和觀念,這種藝術品味的傳遞具有自發性,直接促進了《洛神水賦》視頻的刷屏傳播。
同時,近年文博探索、詩詞朗讀節目的走紅,中國風歌曲大流行,以及青年人的漢服熱,引領了一波又一波傳統文化複興的“回潮”。這股不停歇的熱潮,對于如今傳統文化的傳播有着極大的助推作用,甚至可以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内容和制作俱佳的國風作品很難不火,而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河南,這樣的文化輸出簡直是信手拈來。
《唐宮夜宴》和《洛神水賦》背後所依托的,是我國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複興傳統文化”,絕不是喊着口号,卻做出一些生硬、門檻高的作品。人們見多了打扮精緻的古裝女子,也見慣了場面恢弘的傳統歌舞,如果僅是如此,會達到這樣的影響力嗎?

用現代化的技術和嶄新的展現手法,去喚醒傳統文化沉睡的魅力,置身于觀衆的角度去思考什麼樣的節目好看,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圈粉”。

《唐宮夜宴》“火出圈”,文化味才是最大亮點
來源:紅網 作者:王學明 2021-02-15
最近,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在網上傳瘋了。在微博上,#唐宮夜宴#這個話題詞已經突破7000萬閱讀,而節目本身在微博的播放量也達到了千萬級别,數據仍在持續增長中。“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精彩的舞蹈讓網友一秒穿越回大唐,不少網民直呼“太好看”。這場精彩紛呈的河南春晚也成了大型圈粉現場,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點贊。
《唐宮夜宴》火出圈,連續多天熱播,霸占熱搜榜,原因何在?筆者認為,舞蹈節目所蘊含的濃濃曆史文化味,以及播出形式和技術上的創新,是受到公衆熱捧的關鍵所在。在這場精彩節目中,高精尖科技元素與曆史文化交相輝映,演員們活靈活現地表演,把曆史文化演繹得淋漓盡緻,也讓河南春晚煥發出勃勃生機與青春活力,難怪小夥伴們個個都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
《唐宮夜宴》亮出了文化自信,展示了文化自強。從妝容到造型,再到布景,都下足了功夫。為了體現豐腴的唐俑形象,演員們身上穿着塞海綿的連體衣,嘴裡含着棉花。演員們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完全再現了風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妝容“斜紅”。從采用《簪花仕女圖》《千裡江山圖》等古代名畫的畫意為背景,到婦好鸮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等文物的穿插,再加上5G+AR技術的運用,虛拟場景和現實舞台結合,讓這場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華美得像一場夢境,更讓人感受到了厚重的中華曆史文化底蘊。
愛上《唐宮夜宴》,是人們對曆史文化不舍的情懷。除了《唐宮夜宴》,2021河南春晚還有演員穿着宇航服打太極的太極表演《天地之中》、民樂大師方錦龍吹響千年骨笛的《國樂新春暢想曲》等創意表演,這些具有濃濃文化味的精彩節目,同樣吸引着公衆的目光。正如河南春晚總導演陳雷所言,“看到網友說看完晚會想去河南博物院轉轉,覺得這些表演‘出圈’值得了,我們為傳統文化的複興貢獻了一點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