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对背脸对脸》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地位,是经得时代的沉淀和考验的。
能在众多敏感话题电影中突出重围,这是黄建新的本事,他使用他最娴熟的创作手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电影,开创了涉及创作禁地的成功范例。在守住反应现实的电影中文学性的同时,它理性的止步于批判现实至上的宣泄冲动,这是中国那几位名噪国际的导演所缺乏的(其实人家不需要ª)。
现实主义题材往往存在争议,当然电影界是很团结的,但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作品,总会有胡锡进之流抛来非议。有贾樟柯《江湖儿女》之战给出的完美答复为例,没有必要红着脸跟批评界吵架,因为我们的角度完全不同。无论如何,至少他可能会给你很大的启发,你本来很多不明白的事,他能让你想明白。
80年代中国电影有过一段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和今天还不太一样,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开始改革,正在发生一次剧变,这个裂变带有非常多的复杂性和宏观性,文学创作多向于批判现实,因此核心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当时体制下存在的各种弊病。依托于那时诞生的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电影相应地来说给角度比较敏锐,视野比较大。而在今天社会结构相对趋于稳定的时候,电影开始对个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现在像《少年的你》之类的片子就关注到个体,关注到个体跟社会的问题。
至于最关键的监管审查的问题,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