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没看进去,虽然工业化程度很高,但灯光调色有种很强的网剧塑料感。
但课上听编剧武瑶老师聊天,学到一些编剧行业的东西,记录如下。
编剧职业有着明显的创作滞后性,所以很多行业分析只能是结果倒推。从18年起心动念到最后22年剧集开播,顺顺利利下来也花去了四年时间,你没法知道你的四年后的市场、观众环境如何。整个剧集22集,是写到18集的时候卖出去。况且这还是老师带着学生系列团队的创作,几乎每一场戏都必然经过反馈和修改。相较于职业编剧,毕设根本算不了啥。
按老师的正常工作状态,就是早上六点起,七点开写,写道11:30,午休,然后继续写,一直写到晚上。作为一位职业编剧,每天写5k-1w字都属于正常。就像吴冠中说的,生猛的创作者也是辛勤的耕耘者,从日出画到,不午休,任何时候都观察生活并且记录表达。其学生就曾提到,在火车站时,吴先生看到景色也立马支起画架,迅速记录,极有激情地表达,完成作品。“一日辛劳换来安眠的夜,一生辛劳才会平静地离世。”
二稿时是100w-200w子。在创作之前,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需要去做现场采风,人物采访找画像师案例和案例破解的点,例如一个根据头骨复原画像的案子。阅读大量传记,搜集相关资料,并高度熟练掌握材料,来塑造人物性格。就像画画的时候需要先画辅助线,编剧也要看大量的传记,把艺术家的形象列出来,然后再整合起来。幸运的是,有学生来自警察世家,直接能提供一手材料,并且写案子的能力很好,将案子写得吊诡而合理。合作上一般是编剧一起分厂写,然后相互看对白。而编剧入行一般也就是这样老师或者师兄师姐合作带入行。
行业上编剧收入定价和演员一样,卡斯大就收入高,都是市场经济,自己报价有人要就能成。有人几百,有人几百万几千万。刚入行的小编剧一般就是做IP改编,勤奋一点,早点磨合,砥砺前行。磨合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就能顺利创作。但细思之,这类极端斯坦、赢者通吃的行业,大部人只会看到功成名就的大编剧,如果不能成为“二八定律”中的前二成,就只能委曲求全。这次戏也会最开始腾讯和爱奇艺没有要,结果“柠萌”要了,最后拍完再分销,但数据还不错。整个审查也还算顺利。
作为年轻编剧,当然只能认真听别人的意见和反馈。但如果有人提意见或者你给别人提意见,提意见的人一定要对自己意见负责到底。按你的意见改可以,改了之后是否会有积极的成效,你是否能参与最后的定夺。
聚焦到创作,当代的青年向剧集都带有一定的漫画性、偶像式、网文式的色彩。在Z世代,没有对应的严肃文学风行,继承于民国笔记小说的逆天网文成为大量观众的偏好基础。这部影片在创作之初,就是想做女性向的侦探题材,一改过去侦探题词的男性化风格所以基本也达到了预期。在创作时,不要把角色代入到你身上,而是要把自己代入到角色身上,不是想你是侦探会怎么样,而是想这个角色像福尔摩斯会怎么样。因为编剧、观众都是凡人,但影视创作里的角色都是神人。
而影视也是艺术门类中最为通俗化,且年轻的艺术,并且有着极强的工业性,需要流程化的生产,这也就需要制片人、创作者各类职位的专业性要求。当然作为乙方,必然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但要在其中砥砺前行,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化。讲到动画行业时,老师也提到动画影视必然是一片蓝海,不会有实拍娱乐圈那混乱的事件,并且对每个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如果想成为动画编剧,则需要有创作技能,例如美术、分镜等,因为动画更偏向于编导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