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随便便的觀後感+讀後感,發散胡扯:

李安和張愛玲真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電影裡“快走”那刻,神聖,動人心魄,有些凄絕。在張愛玲筆下,會帶一點點不經意,祖師奶奶骨子裡的那份傲。

高潮段落後,張愛玲寫“隔”首先用的比喻是櫥窗裡的模特,然後才是紛繁的其他想法。電影裡雖然也有櫥窗模特,但确乎難以“轉譯”。抓住黃包車車龍頭的風車特寫,配樂鋪墊到這時進入王佳芝theme 來highlight,車師傅一臉不經心的開朗,問回家嗎,抓細節抓得非常接地氣。能讓人頃刻想起我們在人世間多少這樣的時刻,經曆了天昏地暗,迎面來的世界模糊,相隔,他人無關的歡欣。感覺李安很貼近普通人内心樸實的願景、情緒。(誰沒事先想到模特?也是沒誰了。)

會感覺張愛玲更貼近女性的心理現實 燃燒是由冷冽妝裹的。與其說悲壯,不如說是一秒鐘的轟轟烈烈,餘下冷水覆上來,愛與恨意 和過盡千帆的漠然摻着。

李安像烏托邦,有點太神聖了,雄渾的溫情。包括對男性的塑造也一樣,易先生小說裡開頭就賤兮兮的,結尾還喜氣洋洋,電影裡撫迹酸辛、紅了眼眶。同學們小說裡有孤立和嘲諷,電影裡相對正大光明一點。暗戀,唱曲,定情,可以說是俗的面向,但誰不希祈一個溫情些的世界。

(可能是我覺得現實其實是冷的。(或許,張愛玲人在局中,參透看破;李安稍微外在些,同情佳芝,描畫世界。)

表達上沒提,捅人,燒信,之類的,也很好。這些也是兩個人作者性的表現,張愛玲寫的是王佳芝心裡模拟揣測的具體行動,李安拍的是颠覆家國叙事,在各自文本裡都是自洽的。

相較于《卧虎藏龍》,這部真是通體融和,渾然天成,毫無疑問的好。第二部李安,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