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是枝裕和新片《掮客》的幾點想法

1.固定長鏡頭總是缺乏“動态”,長時間的“凝視”使得整個畫面容易分散/渙散,并且在視覺上也讓人難以下咽。就論本片而言是枝裕和從始至終都沒能擺脫固定長鏡頭的“弊端”,就像伯格曼不能缺失宗教題材。為了彌補固定長鏡頭帶來的乏味,是枝裕和豐富了鏡頭内部的運動軌迹,可以發現《掮客》比以往的作品大大提升了影像構圖,強調了場景内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度。讓觀衆可以成為觀察的參與者,這是日本導演“場面調度”的方法論。

2.導演在彌補長鏡頭的弊端時,一方面借助了場面調度和畫面造型成功抓住觀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提供親近而又獨特的視角最大限度地讓觀衆一邊體驗一邊觀察,以此來表達出感官的細密與聯系。在一整個封閉且雜亂的車内戲與屋内戲中,場面調度可以實現日常大家庭的流動性,這類流動性來自于每一個長鏡頭中都設置至少三個人物,人物的位置前後錯落,動作也是互有交流,整個畫面的内容是極其豐富的(打光基本從右側打入)能在封閉的空間内實現亂中有序的優雅與靜谧。

3.導演通過場面調度将整個空間内的人物特征在開場表現出來,仿佛鏡頭内的“人物”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真正的去生活,是枝裕和的場面調度能夠在每一個畫框中,都完整的發生了一個故事,其中并沒有任何切斷全體畫面,轉去某一個說話者 的“打斷式”叙述,如同整部新作色調中從由“暗”到“明”,鏡頭調度以平視的、中近景的, 宛如家人一般的視角去觀察這個家裡發生的一切,壓抑的情緒也漸漸可以從長鏡頭的視角進行釋放。

4.是枝裕和的電影中,聲音的作用主要體現 在兩個方面,一是音響所體現的時代感和地點感;二是音樂對人物内心情感的體現。貫穿全片的“車”,從開篇就将觀衆置身于 一個“聲場”之中。破爛不堪的面包車不間斷的、逐漸加強的抖動,加上尋找買主的急迫心理與物理音響的不安、憂慮和緊張從始至終都在不斷強化,直至延展到整個影片中,結尾以一個主觀視角畫面的車輛代入依舊搖晃不停的動感。

是枝裕和還是始終處在舒适圈中徘徊,沒有進步,期待下一部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