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心麻花

開心麻花以舞台劇起家,目前在全國都常駐的有話劇表演,可以說是國内喜劇話劇的一家獨大。最近幾年開心麻花也開始涉獵電影行業,《夏洛特煩惱》、《驢得水》、《西虹市首富》也讓他們在喜劇電影方面小有成就。

但是最近開心麻花的風評一直不太好,常遠的《溫暖的抱抱》、黃才倫的《日不落酒店》、艾倫的《遇見喵星人》,都讓觀衆冠以爛片的稱号,所以看到《李茂扮太子》的陣容的時候,我心裡也會擔心是個大爛片。

沈騰自從春晚小品《扶不扶》飾演了郝建之後就火起來了,在喜劇方面風評一直不錯,甚至現在還有一個新名詞叫“含騰量”,即電影裡面沈騰戲份的含量,如果電影請了沈騰又隻是小客串,大夥都會十分不滿。而這部《李茂扮太子》的含騰量=0,更讓人擔憂。

《李茂扮太子》不是開心麻花出品的,這裡我是以一種寬泛的分類把這類電影統稱為“開心麻花味的電影”,或者說這一批劇組的人的電影,所以才順帶談談開心麻花。

對于《李茂扮太子》的主觀感受

事先聲明,這不是專業評寫,隻是我的個人觀感。

了解一部電影的第一步就是片名,這又是一個玩諧音梗的電影,《狸貓換太子》最早出自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 清代末期,這個故事流傳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編成京劇搬上戲台 。再後來被改變成了多種戲劇。

為什麼這些電影要玩諧音梗呢?第一就是給不了解的觀衆一種自己好像聽說過的錯覺,人走進電影院感覺這個聽着好像挺親近的,就有可能會看這場電影;第二可能是偷懶,取名其實是非常難的學問,甚至可能比電影本身難做,電影人為了偷懶就用了諧音梗,或許他們自己還覺得挺巧妙的,誰知道呢?用諧音梗取片名的電影到底是好還是差還是得看具體情況,反正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不自信的行為。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我預料中的非常平淡,聽着一些爛俗的梗也笑不出來,還是看到了半小時左右才開始漸入佳境,隻要get得到,還是有很多好笑的地方的,由于看之前的預期太低,看完之後我反而是覺得比想象中還好。

這是一部笑點非常密集的電影,點映現場頻頻笑出鵝叫,最後也有比較感人的地方。我朋友問我這部電影的劇情怎麼樣,這部電影劇情确實平平無奇,我給他的評價就是,反正确實是挺好笑的。所以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像這樣确實逗笑了很多觀衆的喜劇電影,能否及格呢?

除了搞笑,裡面還有對于男女主感情的描繪(感動部分)以及太子和李茂各自的煩惱(升華)部分,來的不生硬,但是也沒必要,可能也是出于商業考慮所以加入了這些元素。

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用心的,細節發現的越多,其實就越能發現他們的用心,如果是一味的噴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不過有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的小品味道非常重,要從專業的電影角度來想其實也是對的,這部電影是他們獨特的風格,不管是作為小品還是電影。這部電影都體現出了他們作為喜劇演員的功底。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是一部合格的喜劇片,我們花錢進電影院看喜劇片的,能夠經常笑起來,我們的目的就已經打到了,片方的用心也達到了,也是就這樣快快樂樂的迎來了新的一年。但是要從更高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或許他就什麼都不是了,隻是一個電影院的商品,我們是消費者片方是生産者。電影史上留不下它的姓名,他也對其他電影沒什麼影響。

淺談“喜劇”

電影鑒賞課上,老師放了卓别林的《摩登時代》,我至今仍然記得當時給我心裡帶來的激動的心情,默劇也一樣可以很好笑,黑白電影也一樣可以很搞笑,卓别林完全是用自己的滑稽的動作和行為來讓人發笑,也讓我體會到了什麼叫喜劇大師,什麼叫匠人。同一時代的還有基頓,基頓雖然作品不多但是他跟卓别林兩人是不同的風格,基頓去拍過很多很瘋狂的鏡頭,他們是不同風格的喜劇大師。

然後就是個人比較喜歡的一種喜劇風格——黑色幽默,《驢得水》除了表面的喜劇使人看到人性的醜惡,貪婪、自私、懦弱以及虛榮;《寄生蟲》體現了有錢人和窮人的差距,《荒誕故事》裡面用暴力展現了野蠻複仇 ,《大佛普拉斯》描寫出了社會裡的一些底層人的圖景。黑色幽默電影裡面荒誕的場景,讓人覺得誇張但難忘,我覺得這是一種很高級的類型。

羅溫·艾金森主演的《憨豆先生》也是幾乎沒有台詞,但是全世界都能看懂,《憨豆先生》讓我明白了喜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許多笨拙的事也可以成為笑料。

像《李茂扮太子》這樣的,就是現代的商業院線片催生出的一個産物,它存在即合理,現在院線電影裡面的作者電影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我們都知道的套路。要守住現在的商業喜劇片最後的底線,你一定要足夠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