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巴巴等《塔爾》的熟肉,可算等到了,熬大夜怒看之。

之前已經在網上看到過很多評價,對電影的基本基調已經有些預想,褒貶不一的網絡評論讓我不敢對它抱有過高期待(盡管已經摘下好幾項大獎),但自己看過後屬實有被驚喜到。

首先承認本人就是奔着凱特布蘭切特才知曉并期待這部電影的,恰好女性指揮家的題材又正中下懷。誠如一些review所言“凱特撐起整部電影”、“角色大于劇情”,塔爾這個角色可謂為凱特量身定制,可見導演托德和凱特的合作已經很深。我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導演刻意為之,否則又要如何呈現塔爾這樣一位極端強勢和帶有濃厚精英色彩的角色呢?何況我認為作為配角的尼娜霍斯在片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看到塔爾和新來的大提琴手眉來眼去,那一微微蹙眉憋淚又強顔歡笑的表情轉換,可太精彩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塔爾》在如今西方政治正确正當頭的輿論環境下,能夠有勇氣拍出這樣一部極“右”的電影,屬實需要勇氣。片中不乏對将政治正确的判斷标準融入到與政治正确無關的事物(在本片中,即藝術)中的行為的直接批判。由此,我聯想到一件頗為有趣的事,即在幾年前的伍迪艾倫事件中,凱特區别于其他幾位與他有過合作,或者說,“受惠于”他的演員們的态度。記得當時看到過一段采訪,對于主持人對于她為何不對此發聲的發問,凱特的回答是,她對法律的信任足夠充分,也相信法律會替她做出更為專業和公正的評價。彼時的分析認為,凱特的首個奧斯卡獎便來自伍迪艾倫的《藍色茉莉》,出于種種原因,即便當時娛樂圈中人人都恨不得即刻與淪為衆矢之的的伍迪艾倫撇清關系,她也不好公開對他落井下石。如今結合她選擇這部劇本來看,想必凱特有她自己的深層考量和是非觀,借此片傳達給觀衆。毋庸置疑,以這種逆風而行方式,來引發觀衆的思考,無疑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冒險。

最後,關于影片自宣傳期以來一直被反複讨論的性别議題,其實導演的意圖再明顯不過,即以一位女同性戀天才指揮家(指揮可以說是現存的性别歧視最為嚴重的職業之一,能夠做到頂尖的女性指揮家更是少之又少),來飾演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白人成功男性的社會角色,塔爾的性格塑造便是如此。正因如此,這部電影想要讨論的恰恰完全不是女權,而是單純的權力本身。這一點在導演的多次訪談中已經反複得到确認。也就是說,不論塔爾的性别、性取向如何,塑造塔爾的性格及命運的,是人性與權力的微妙博弈,無關white straight man與否。引一句凱特在訪談中談及此處的回應來做結語吧:

我認為我們人類應該已經進化得足夠成熟,以至于觀影時可以不去貼标簽。

因為實在太想看這部了,等不及到周末就從學畜生活中擠出時間熬大夜看掉了,看完四點睡七點起,到現在腦子已經很不清醒,好在這部電影帶給我的觸動和思考,還足以讓我撐到現在并胡言亂語這麼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