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影視發展日益繁盛,從2021年Netflix制作出品的《鱿魚遊戲》,到2022年播出的《少年法庭》,無不體現了這個國家影視文化的獨特風格和精良水準。從韓國明星俊男美女、偶像養成訓練營以來韓國影視以整容、偶像劇在中國刮起一股追星狂潮,但是其電視劇或者電影,居于首位而火爆的作品無不以愛情為主,如郭在容導演的電影《我的野蠻女友》,表民洙編導的電視劇《浪漫滿屋》。直至後續出現奉俊昊等知名導演制作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如《寄生蟲》《殺人回憶錄》等;還有李俊益導演根據真實事件拍攝而成的韓國幼童被猥亵的影片《素媛》,韓國影視才再次刷新在世人眼中“戀愛肥皂劇”的一貫形象。出現上述情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找到原因:

首先,從1985年韓國立法機構修訂了《大韓民國電影法案》,這一法案進一步明确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播放韓國影片的天數為146天,達到了全年電影播放天數的40%,表明了政府以及立法機構對韓國電影産業明顯的政策傾斜[1]。該政策一經實施極大促進了韓國影視行業的發展,更為韓國與國際文化的接軌敞開了“懷抱”。如今韓國影視曆經長足發展,已經積累大量的經濟資金還有創作經驗,許多韓國本土影視從業人員大膽出品結合社會生活實際還有觀衆熱衷追尋的題材進行深入鞭策。從校園霸淩事件頻現的韓國學校出發,《少年法庭》選材可謂是别具一格,它不再遵從已經經過無數創作的校園霸淩案件,而是把主人公集中于校園裡的少年,從最純真無邪的兒童還有懵懂叛逆的青年着手。本應最陽光的少年和整部劇情的昏暗無比的影調形成強烈反差,似乎在訴說着這裡就是“人間地獄”一般。從第一集開篇就以少年到警察局自首為“導火索”,一個年僅十三歲的中學少年自述“我殺了人”。少年法庭由此展開調查,根據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庭審不會被公之于衆,然而影片卻把這一過程完整記錄下來。既滿足了觀衆對不予公布的少年法庭審理的好奇心理,也展示了少年從犯罪到定罪、治罪的全過程。

其次,結合現實生活取材的電視劇更讓觀衆樂于接受。媒體發展迅速,互聯網時代讓網民們随時随地都可以看自己喜歡的視頻,影視作品包羅萬象,其中韓國電視劇大多以愛情、家庭倫理為主導,《少年法庭》一改韓國“戀愛肥皂劇”的現象,涉足法律、未成年、人性、懸疑、家庭教育等生活實際問題。該劇已經播出在B站評分高達九分以上,受到網民的一緻推薦。從而向廣大觀衆傳遞一個訊息,韓國不僅僅隻有“戀愛肥皂劇”。從一個女法官的視角,向世界訴說,一個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歸咎到底與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父母都有聯系,即使在法庭上可以給予少年一定的懲罰,可是真正讓他們能改邪歸正的依然不是法院,而是家庭的愛、父母的呵護和陪伴還有自我反省。從一個男法官的視角則是從教化少年出發,他認為少年都是善良的,作為法官可以無條件地相信他們為了改過自新所作的努力,不管少年本人是否出于自願。兩人從不同的視角走上同一條陣線,他們每受理一個少年犯罪案件都會付出全身心,了解這個少年的成長,他們的家庭背景,直到案件結束給予最終的判決,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終結。這也是這部電視劇結構的故事想要留給觀衆思考的地方。

最後從《少年法庭》可以看出,除了韓國電視劇内容涉及領域日漸廣泛之外,也反映了社會在日益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現象。“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這一電視劇的熱播正在告誡民衆,青少年的成長需要我們呵護,也需要我們給予正确的引導。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應該成為國民素質教育中一項舉足若輕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