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的她》,總共九集,第一集就看得我生氣。正好吃完午飯坐在飯桌邊上,就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沒想到把蹲在我旁邊的七夕給吓了一跳,擡頭一副「你幹嘛,莫名其妙」的神情。我本來打算一天看兩集,最終沒忍住,兩天内把它看完了。
一句話概括這部劇的情節,就是女主林晨曦在中學時期遭遇理化老師性侵在步入社會以後被治愈的故事。結局過于美好,像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一個理想版本,雖然更符合人們的期望,但現實中很難會真實發生。這個可能是這部劇的一個顯著Bug,但我認為瑕不掩瑜,推薦大家去看。
這篇文章,我是想從劇裡幾個人物角色在重要事件中所作出的行為表現來分享一些我的觀點,會有一些劇透,介意勿看。
師母許慧珍
許慧珍是女主角林晨曦的高中理化老師謝老師的妻子,大家都稱呼她為謝師母。「謝師母」這個尊貴的稱呼是許慧珍畢生追求,也是她一而再、再而三作出錯誤選擇的根本原因。
在某個大雨天,林晨曦第一個到謝老師家裡補課,其他同學都還沒有來。由于沒帶傘,林晨曦全身淋濕,謝老師讓她進入了卧室,主動幫忙擦頭發,而後便性侵了林晨曦。這個時候謝師母從外面買完菜回來,看到房門有一道縫就望了一眼,看到了那副場景。
謝師母的選擇是把門掩上,同時打開音樂,接着便去做家務活了。
事情暴露了以後,謝老師兩口子、警察一同到林晨曦家裡面和她的父母協商私下裡調解掉。謝老師本人隻寥寥幾句謊言,剩下的全是謝師母一個人對戰林晨曦父母。
我最初看到謝師母發現性侵而沒有去阻止還有點詫異。因為按照一般嬌妻的做法可能就是「打小三」,我以為的比較正常的做法應該是阻止這場性侵并且指出謝老師的問題,犯錯的人是他,那麼需要承擔責任的也應當是他。
謝師母的做法最極品,就是助攻。林晨曦的學姐顔聖華同樣多次被謝老師性侵,謝師母不僅沒有指責謝老師,還去顔聖華家裡看望她奶奶,并且提出要幫助顔聖華出學費。
看到後來就明白了,一切無非就是為了「謝師母」這個稱呼。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本就低,婚姻讓許慧珍的地位有了一個顯著的提升,尤其丈夫還是區域内聲譽很好的優秀教師:「我愛他,他很優秀,大家都說我嫁得好,我怎麼可能讓他去坐牢」。為了維護這個必須要依賴謝老師才能存在的稱呼,許慧珍就有了一系列匪夷所思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操作。
這個時候的許慧珍不是許慧珍,是謝師母,她在踐行父權制度下賦予妻子角色的規則和價值觀,同時認可了這個制度下對女性賦予的最高榮譽,就是成為丈夫背後的輔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要保護好自己「謝師母」這個稱呼所代表的的榮耀,那麼就意味着要抹掉好丈夫謝老師的罪惡。
她判斷一件事怎麼樣算處理得當,就是看最終的結果是否可以保住這個角色稱呼,而不會是基于「我身為一個人應該怎麼做」的考量。
劇集靠近尾聲有個情節,是她和謝老師在房子外邊吹風,謝老師已經中風無法說話,謝師母表達了她對謝老師的恨意,想掐死他、卻最終也沒有掐下去。我不是期望她可以掐下去,我的意思是說,為了這個「謝師母」的稱呼,她已經無法再用行動去捍衛她的尊嚴,甚至連恨意都被壓抑了,可是她的恨意是确确實實存在的。
謝師母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困在了「妻子」的角色之中。她忘了,她的名字叫「許慧珍」,不叫「謝師母」。
林晨曦的父親
林晨曦性侵的事情在校長的介入下得到了私下和解,出面同意和解的便是林晨曦的父親。這也是林晨曦無法原諒父親、畢業後再也不接父親電話最主要的原因。她以為父親是不相信她說的話才選擇息事甯人,但實際上,他父親害怕的是事情越鬧越大以後,自己無法在那一片地區好好過日子。
為什麼事情鬧大以後他自己也沒法過日子?因為本質上父親和周圍人認同的是同一套價值系統,那就是女人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性」,如果遭遇了性侵,那麼這個人是有污點的、是壞掉的、是不幹淨的、是有傷風化的,将來也不會有人要。
謝師母在企圖私了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事情說出去你們女兒以後要怎麼做人」。我認為這句話最終被林晨曦的父親拿來做了擋箭牌,美其名曰是想讓女兒放下這事以後安心過日子,實際上是他自己無法在女兒聲名狼藉的情況下好好活着,難以面對鄰居鄉親的指指點點。
林晨曦為什麼會和大學時期交往的男友江原不斷說「我是不是壞掉了」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謝師母和父母談話時那些話,傳到了她的耳朵裡。那個時候沒有人告訴她:她沒有壞掉,她沒有「不完整」,她仍然是被愛的,都沒有。
父親從母親口中知道女兒遭遇性侵時,第一反應就是上樓向女兒質問這是否是謊言,是不是哪裡出錯了。這份初始的不信任也是在加重林晨曦的心理創傷。
林晨曦在解離狀态下(解離是一種精神疾病症狀)的一個情節是,父親企圖去掐死喝了過量安眠藥的謝老師,這個行為我覺得是林晨曦希望發生的場景,但現實中并非如此。父親希望時光倒流,真誠跟她道歉,也是林晨曦最渴望的。
和謝師母死守「妻子」角色恰好相反的是,我認為林晨曦的父親脫離了「父親」的角色,沒有做「父親」應該做的事。父親應當成為女兒的後盾,披露真相,讓謝老師受到應有的懲罰,幫助女兒去做心理治療。但他沒有。在他決定私下和解的那一刻,我覺得是他個人的那些「害怕」占了主導,阻礙了他做出正确的選擇。
林晨曦好朋友
楊佳纓和陳智苓是女主林晨曦中學時期的好友。林晨曦在某一次單獨和陳智苓走路時,因為自己一個人無法處理好那次遭遇帶來的情緒影響,就把這個秘密說了出來,并要求對方保密。我看到這個情節的時候就很擔心,秘密在說出口的那一刹那,就不是秘密了。
陳智苓有自己的好朋友,就是楊佳纓,當她無法消化這個秘密時,也一定會尋找出口,楊佳纓就成了這個出口。三個人的好朋友,我覺得友誼是難以做到均等的。林晨曦更信任陳智苓,而陳智苓和楊佳纓更親近。
彼時的楊佳纓雖然是富二代被捧在手心上,看到容貌和成績處處超越自己的林晨曦難免會羨慕甚至嫉妒,但在知道朋友遭遇不幸的情況下,仍然克服了内心的這個陰暗面,主動去找老師出面處理這個問題。出發點是正向的,卻給林晨曦帶來了更大的傷害。
楊佳纓自作主張去找老師,是因為在她的認知裡,老師是可以信任的人、能解決問題的人,一定可以幫好朋友主持公道。但她不知道的是,當老師們在扮演「老師」的角色時,他們就自然而然進入了那個系統裡,就是為學校着想,事情不要鬧大最好,學校聲譽不要受影響最好;其次是為自己的将來着想,就是不能為了一個學生的狀況去和一個籠罩在所有人頭上的父權文化做抗争。
這個時候的老師們是無法主持公道的,「公道自在人心」這句話,不是所有時候都有效,那得看這個人在當下,是個「什麼人」。顯然老師們在得知這個情況的當下,不一定可以成為符合楊佳纓期待的「人」。
這是老師們的行為邏輯。
對于楊佳纓來說,她錯就錯在把林晨曦要解決的課題,當做了自己的。她應該把這個想法告訴林晨曦,詢問她自己是怎麼看的,打算如何處理,再來看自己身為朋友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助。為朋友兩肋插刀,結果把事情搞砸了,完了被朋友判定為「不可信任」時還覺得委屈,最終友誼破碎。
我不能說她是自找的,隻能說「課題分離」這件事,确實實踐起來很有難度,何況她們都還是學生,經驗不足。
兩位好朋友的行為在林晨曦的人生進程中多了一個卡點。在劇情的最開始我們就能看到,在獵頭公司做到頂尖級别,上雜志接受采訪,買豪宅,卻與同事們幾乎沒有往來,不參與應酬,獨立做案子。林晨曦無法構建親密的、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與這兩位朋友不能說毫無關系。
這也是「朋友」這個角色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當對方有難時,我身為朋友,到底可以為她做什麼,我要拿什麼作為下一步行動的指導原則。做得太少關心不夠,做得太多容易越界。
每個人都會在TA的生命中扮演多個角色,父母、子女、員工、朋友、伴侶等等,我覺得挑戰是在于,抛開這些角色,我隻是我自己時,我是什麼樣的行事風格,我遵循着怎樣的價值體系,我用什麼原則在指導行為。
與此同時,其他的每個角色也提出了各自的要求。那麼對于每個人來說,無時無刻不在做選擇,這個選擇就是,在面對一件事情時,用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這個角色所要遵守的規則、價值觀去做出行為選擇。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價值排序是在發生變化的。
每一次選擇,不管是采取哪一個價值觀,最終都會對身邊相關的人帶來影響。我覺得這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有限自由,卻也是一把沉重的枷鎖。我們所能學習和改變的,就是努力去看清社會文化和制度對角色的塑造中,是否有扭曲人性的一面,是否在壓迫某一類群體(這部劇顯而易見是女性),然後一點點把它們剝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