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晚上一口氣刷完了最近大火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感覺台劇确實已經在next level。壓抑又疲憊的社會裡男男女女終于不再打雞血搞事業也不再被荷爾蒙驅使搞愛情,隻是對着鏡頭前的你我有氣無力地說一聲“爛透了”,配合人生選擇、婚姻反思、單女生活等一系列困擾大多數人的命題,疊加女性導演對人性和情感細膩的觀察與呈現,最終呈現的效果必然是觀衆覺得劇中有那麼幾個時刻真實地在“演自己”。

這部劇最觸動我的點不是女性選擇婚姻和事業的不同困境,也不是誰是否愛誰這種說實話屁用沒有的猜測(愛不愛跟最後誰跟誰走完這輩子沒啥關系),而是非常老套的“性格決定命運”。要我給這部劇起個名字,我會叫她《命中注定的我們》。這裡的“我們”不是注定要在一起的男和女,而是選擇了并逃不出命運的你和我。

若要給劇中女一、女二和男一分别加一個标簽,我的标簽會是這樣的:

1. 簡慶芬:靠痛苦對抗無聊、靠犧牲獲得價值的掠奪型人格

2. Rebecca:用必然被拒絕的方式尋求幸福來證明自己果然不配幸福的破碎兒童

3. 何瑞之:毫無生氣的接近滿分優秀男人

簡慶芬:靠痛苦對抗無聊、靠犧牲獲得價值的掠奪型人格

簡慶芬是這部劇裡塑造的最立體、最真實、最複雜的角色,也是讓很多人先質疑、後理解甚至共情的角色。很多人覺得簡慶芬的痛苦全是自己作出來的,我覺得表面看上去确實是這樣的,但可悲的是簡慶芬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作”。

簡慶芬從小作為小康家庭中受寵的妹妹長大,甚至成年後工作不達标還會有哥哥來幫忙買保險沖業績,她本人不缺錢也沒什麼事業心,甚至上班都隻是為了“交幾個朋友”“不和社會脫節”。看起來她的生活實在沒有什麼煩惱,但這恰恰就是最大的煩惱,她的生活,太“無聊”了……簡慶芬是一個沒什麼追求的人,但她其實是一個有想法有手段想證明自己價值的人。不必為了生計也不必為了理想奮鬥讓她的生活毫無錨點,此時她無處發揮的想法和手段便會蠢蠢欲動,她必須努力給生活“找一個目标”。叔本華曾說,“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當你厭倦“無聊”想要争取做出改變的時候,那迎接你的便是痛苦了。簡慶芬就是這樣,她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以這時候别人的好東西就是自己生活的目标了。從小時候哥哥生日時家人放在冰箱的紅葉蛋糕,到工作後和自己同月同日生還有着同樣品味的大美女Rebecca的男朋友,再到為了滿足何瑞之期待去照顧癱瘓的何媽媽,甚至我覺得她最後去照顧患癌後的Rebecca都有種确立目标并證明自己價值的目的。看劇時每次看到簡慶芬确立了階段目标的時候,我總有種溫水裡的青蛙突然有了生氣開始使勁兒蹦跶的感覺。我想,簡慶芬一直在苦苦追求并沉迷在這種生命力複蘇的感覺中。

很多人還會質疑的一個點是,簡慶芬在何瑞之面前,姿态太低了。從做下屬時趕去醫院幫何媽媽處理事故,到何瑞之被調到上海工作毫無名分的她搬到人家家裡照顧何媽媽,到最後何媽媽癱瘓的時候她辭職照顧何媽媽甚至被當成菲傭也無所謂。即使她做出這一切犧牲從何瑞之那裡得到的隻有“辛苦了”和“謝謝”,而不是愛,也在所不惜。但我覺得,深層次裡簡慶芬可能沒有把這一切當做犧牲,而是她攻城掠地、獲取勝利的過程,甚至暗暗享受。發現了嗎,她做出最大犧牲的地方總是何媽媽,因為何媽媽是她拿捏何瑞之最大的利器,五歲喪父被媽媽含辛茹苦養大的何瑞之永遠都不可能實質上違反何媽媽的意願。甚至更天馬行空一點,我覺得雖然表面上簡慶芬因為何瑞之總是跟自己說“謝謝”但并沒有表現出對Rebecca的愛而糾結痛苦,但或許深層次裡她是受虐般地享受這種去征服一個男人但尚未通關的感覺的。如果何瑞之真的愛上她了,那簡慶芬生活中的目标也就崩塌了,她該去何處證明自己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