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要是當時看完當時就寫,可能就沖動之下給兩顆星了。還好我冷靜了一下。
我理解這部片子把秦漢放到第一集,以倒叙的方式來講的想法,秦漢構成了中國的基底嘛,而且一般覺得最好的重頭戲都會放到前面。但,感覺本子實在太散了,前一個和後一個之間的連接,你哪怕稍微把花在遣詞造句上的功夫勻出來一點來敲打一下大綱邏輯時間線這些東西,可能觀感都還會好一些。
走馬燈的文物選擇,沒有一個強大的主線,講孔子,突然就跳到海昏侯了,海昏侯的孔子屏風,似乎也能扯到一起,但為什麼要講這段,并沒有點出來。從睡虎地秦簡到懸泉置,從海昏侯到趙坨坨,秦和漢所構建的中國血脈,沒有點透。
我找小夥伴吐槽的時候,小夥伴說我沒看到結尾,結尾就會升華。然後我看到了結尾,隻覺得,沒有力量。靠文筆升華,而不是水到渠成的升華。
大概問題就出在文案,應該誇文案功底好嗎?文字營造出來的氛圍感,一下子就跨越了時空,但看多了就會覺得輕飄飄的,沒有力量。這可以是一篇滿分小作文,每一句都可以拿來拆解,很多的詞語都恰到好處地讓你覺得:“哇!他居然會用這個詞!他好有文化!”但後來總有一種不知道故意讓你“哇塞”還是信手拈來就如此高妙的疑慮(希望是後者)。但就是放在紀錄片裡太刻意,反而失了力量。
——轉折出現在兩天後,我仔細的想了想,人家這部片子,受衆本來也不是我這樣的人啊!
這樣的紀錄片,大約是給學生們看的,打開它,看到精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文字,選的都是大家熟知或者聽過一點名字的人相關的文物,恰如其分的拉近了距離,更容易看下去。年輕時候吃點好的真的很重要,而這部片子對他們來說很好了。
就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不比那又臭又長的中國通史來的好看,起碼畫面好看,起碼文物精美(拍攝角度以及環境很好),起碼演員在線,起碼環境真實。而那些文案呈現出來的美,就真的是最直觀能打動年輕朋友們的了。
漢語的很多詞彙确實在長時間的使用中語義被逐漸消磨,很多詞語也逐漸不再被人提起,慢慢地也就消失在了語義的長河裡,所以當有人提起那些早已不用的詞語時,才會有被擊中的感覺。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作者,在這樣宏大的片子裡把這些古老而優美,甚至已經要被人們忘記的詞彙恰如其分的呈現出來,又很好地營造了文字所能營造的美感。這已經很好了。
所以我現在覺得這部片子挺好的,雖然中間有一些經不起推敲,但總體下來它真的可以代替中國通史,成為年輕人以紀錄片了解中國曆史的最佳途徑了。
當然我目前還沒看完,等我看完再來說。
而且我發現當我把自己當成觀衆就随便看一下的時候,真的覺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