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上周官宣定檔在2025年春節的大年初一,感覺年底的工作頓時也充滿了幹勁。對于封神電影其實有很多想說的,在等待上映的過程中随便唠唠,抛磚引玉,一起探讨。
第二部小标題“戰火西岐”,名字起得還是不錯的,承接第一部“朝歌風雲”。封神第一部2023-7-20上映,當時預期以為2024年暑期檔就可以看到,但可能特效的工作量比較大,所以一直等到了2025年春節檔。去年我看的時候已經不是第一波觀衆,屬于被良好的口碑吸引過去的那一批,是上映的第二周周五7-28去看的。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受就是節奏好快,看過覺得“很不錯”,但并不是當場就非常激動,反而是回家之後開始上頭,所以那個周末就又去刷了一次。之後整個暑期一直到9月,每次上班壓力大或者不開心,就會去看一場,所以封神1在電影院大概就看了十幾次。後來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最後的結論是,封神是近年來讓我再次體會到“電影是造夢的藝術”的電影。在觀影的兩個半小時裡,确實讓我從繁冗、壓抑的日常工作裡抽離出去。
節奏很快,但時長沒有特别長,比較平衡。當然容量更大一些可以,但兩個半小時對于第一部來構建世界觀的作用來說,這個體量是合适的。為了控制時長也剪掉了一些精彩的片段,比較可惜的是姬發和崇應彪的黃河八分鐘,當然也可能是導演和剪輯考慮到節奏和人物關系上一些平衡的問題,這個後面可以展開寫寫我的看法。
其實有很多電影,我知道它做的非常好,但是那些電影的觀看體驗會很耗精力,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就覺得心力交瘁,所以即使我知道它非常非常好,但也沒辦法刷很多次。所以總結來說,對于封神1我整體的評價,就是“平衡”和“剛剛好”。
封神這個系列電影,從籌備、拍攝、上映、票房逆襲的一系列故事都很傳奇,屬于很多年之後說起來也應該能讓人津津樂道的一個項目。上映之初,大衆對這個電影都沒有抱太大希望,很多人包括我的預設就是“爛片”,因為這些年神魔題材的影片實在是爛片太多。但看過之後會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神魔篇”,其實還是一個很有史詩片氛圍的作品,并且帶着一種上個時代的調性,大概因為籌備和拍攝的時候還是整體經濟情況是個比較上升的階段,有一種野心勃勃的調調,而且那時候才有人投資拍這種體量和題材的作品。而且制作周期确實也夠長的,所以上映第一天票房才四千萬,黃渤後來說“心裡都涼了”。
複盤來看,這可能和宣傳的思路還是有一定的關系,這個電影的亮點,它自己就沒說清楚。其實導演自己在訪談裡說過一句話,是很切中要害的,但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他說“我們拍這個電影在想,觀衆為什麼要去看一個三千年前的故事,為什麼要去看妖怪神仙。”其實我們最初對于封神“是爛片”的認知,也是基于它是個神魔片的假設,這确實對于現在的觀衆沒什麼吸引力。但實際上,我們隻要看過這個片子就會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講述“人”的故事,一個少年的覺醒、成長,他對于邪惡權威的反抗的故事。但不知道是出于有意還是無意,這個主旨在影片上映前的宣傳裡沒有什麼體現,也許是為了避免太多的劇透保留神秘感,導緻湮沒在了中國人對“封神演義”神魔大戰的傳統刻闆印象裡。
封神第一部中姬發的故事線其實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編劇們所說的“英雄之旅”的模式。從從片頭的旁白就在暗示,“我是西伯侯姬昌之子姬發”,但電影前半段一直有些刻意的隐藏,直到最後半小時姬發劫法場開始,到射殺崇應彪、引饕餮跳黃河,最後騎着白馬回家,在結尾姬發騎着馬從遠方而來時,他身後是朝陽的日光,這一束陽光似乎也是在昭示姬發作為主角在第一部中人物弧光的最終完成,這時候去回味全片姬發成長的曆程會有很多新的感受。
電影中姬發的經曆其實是會産生很多共鳴。我們的人生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個朝歌和一個西岐。朝歌是一個金碧輝煌、光怪陸離、紙醉金迷的地方,在這裡會受到很多誘惑,包括“殷壽”們的大餅、他們許諾的許多事情都是誘惑,但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可能也會逐漸發現你身邊的陰謀、背叛,那些和你想象不同的、和你三觀相悖的事情在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一定會成長。電影中的姬發反殺了殷壽,回到了他質樸、善良,代表着一種“初心”的故鄉。“還”或者“環”的概念的隐喻,也許就是每個人的内心,你在經曆一大堆事情之後,是否選擇回歸到一個自洽、平和、遵從自己内心原則的“初心”上去。朝歌和西岐,也可以看作内心選擇的隐喻。至少我看了很多遍這個電影之後,我對這個故事隐喻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是姬發,都可以去完成自己的一段英雄之旅。這段旅程可能沒有非常刺激、驚險、快意恩仇,但是即使隻是一段放棄浮躁、回歸本心的心路曆程,也可以是我們的“英雄之旅”。
我總是感覺,觀衆對于封神、甚至電影主創們自己對于封神的解讀和挖掘,都是不充分的。去年圍繞着電影的解讀也發生了很多故事,當然如何解讀是每個人的自由,但作為難得的這種成片質量的電影,如果隻是單純玩梗還是有點可惜了。
後面可能會間斷寫一些,迎接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