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海報

《花樣年華》的英文片名叫<In The Mood For Love>,直譯過來則是“在愛的情緒裡”。在法國跟人讨論的時候,所有人(當然是有看電影習慣的外國人)都知道這部電影,它應該是唯一的一部在國内外知名度這麼平均的電影了。也幾乎沒人讨厭它。

張曼玉的旗袍換了一套又一套:妖娆的嬌媚,素靜的如白月光......衣服是女人的第二層皮膚,她就穿着它們與男人擦肩而過千百次。叨叨家常,進行中國人的問候:“食咗飯未吖?”(吃了沒)上海話的吳侬軟語和“圓口”的廣東話,在狹長木質樓道内晃晃悠悠地響起;麻将桌上空,這兩種語言的交織,是那個時代,香港的“鄉音”。

如英文片名所示,整場電影像是新近泡制的青梅的酒,徹頭徹尾地被浸漬在持續的情緒之中:音樂的、食物的、語言的......一直翻來覆去的、重複的便是那個欲拒還迎的、疑惑的、相近的、克制的和懷念的眼神:一種“後退式”的相互成全。曆史上多了在婚姻裡敗下陣來,出去找風流債的男女。試想如果他倆成了另一對偷情男女,又不知道會有多無趣。文章裡,作者用《香水》來類比《花樣年華》倒也挺貼切。電影情緒的鋪陳,像極了香水在皮膚上綻放、延展、飄離的全部過程。

...

高飽和的色調:市井的浪漫美學

王家衛的電影從沒有說書人口中的跌宕起伏,它是一門精細的審美技藝,情緒都落在了每一處細節上:它或是衣物之間的摩擦、樓道轉角眼神的交彙、麻将桌上的交際;又或是,食物在唇齒間破裂的幽香回甘、似有似無、時明時暗的誘惑—那是成年男女間的一場探戈:一進一退,始終無法盡善盡美的百轉千回。小時候看不懂,覺得做作;大了懂了。“一張從沒存在過的船票”—-這是中國人的審美,屬于留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