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前段時間比較熱門的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多少人為男女主人公最後的分手感到可惜,明明一開始是多麼合拍,興趣愛好如何吻合的靈魂伴侶,最後卻分道揚镳。

說實話,我一點不覺得可惜,正如電影名字一樣,描述的是“花束般的戀愛”,是一個過程,而不是“花束般的愛情”,從标題就能預知到,這将是一段回憶,回憶兩個人曾經擁有過的花一般的戀愛,多麼美好、舒适,但也預示着結果:花始終會凋謝枯萎,這種戀愛注定是短暫的,最終能不能轉化為愛情,婚姻,能不能走下去,單純依靠這種懵懂美好的戀愛,遠遠不夠。

都說學生時代的戀愛是美好的,純粹的,沒有沾上社會的功利,沒有被世俗觀念所污染,是如此的讓人向往,但卻又是如何的“稚嫩”。

因為不懂得什麼是愛,也不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這樣的戀愛其結果可想而知,注定無疾而終,成為記憶中塵封的回憶,偶爾被懷念是這種戀愛的宿命。

在馬爾克斯的經典愛情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裡,有一段富家千金愛上窮小子的故事,甚至想要私奔,但後面女主被父母帶去外邊看世界,環遊世界後發現,自己并沒有那麼愛男主了,甚至覺得當初自己那麼瘋狂甚至想要私奔,是多麼的幼稚。

我認為,這才是更符合現實的愛情故事。年輕時候見識少,什麼也不懂的年代,還帶有一些反叛性格。在沒人理解的歲月裡,忽然遇到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同樣的特立獨行,性格孤僻,擁有一樣的愛好,喜歡同一個作家,連書單都一摸一樣,種種巧合讓兩個人的感情瞬間升溫,被謂之“緣分”。

但實際上,這樣的戀愛,看似美好,是靈魂伴侶,是知己,實際上不堪一擊,經不起考驗。

因為戀愛的起源是兩個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是如此的契合,如此的“完美”,甚至為了制造這樣的“完美”,兩個人會刻意隐瞞自己的真實需求,去迎合對方,正如小麥并沒有那麼喜歡木乃伊,而小絹對天然氣儲罐也并不感興趣,但是彼此卻不敢直說,生怕破壞了這種完美的契合度。

說到底,他們都是在扮演着“完美情侶”的角色,卻從未真實地表露自己的需求,和了解對方的需求。

為什麼他們不敢呢?因為他們本身都是不成熟的,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被身邊人所理解,隻願意呆在自己的世界裡。忽然有一天,發現有一個轉性版的自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起對抗這個世俗的社會,互相抱團取暖。

越是尋找彼此的“相似點”“契合點”來加強感情,就越會陷入這種圈套了,為了“同而同”,萬一不同,就是背叛!會讓對方失落。

本質上,他們愛上的不是對方,而是幻想中的對方,幻想中和自己一模一樣,喜歡同樣的作家和書本,興趣愛好一緻的另一半,戀愛感受,全靠腦補。

而這,正是所有學生時代戀愛關系中最危險的關鍵。

你可以因為對方長得帥,性格好,有才華,有錢甚至家成績好等等原因喜歡對方,被對方吸引。但僅僅因為彼此喜歡的東西一緻,追求所謂的“精神契合”而戀愛的,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幼稚不成熟的,這種戀愛是虛無缥缈的,所謂的“有緣”也是無厘頭的。

你喜歡的“有緣”,不過是以為是巧合的驚喜和意外,同樣的,當你們出現矛盾,你也同樣會因為另一個人的“巧合”而愛上另一個人,小麥和小絹的感情,不堪一擊。

當然,現實中也有很多人一開始因為同一本書,因為喜歡同一個名人而認識,但前提是後期他們能夠通過進一步的溝通和了解,建立更深層次的鍊接,例如自己缺愛,對方很暖;你家裡環境不好,對方有錢且對你大方;你不會的東西對方很擅長,讓你很崇拜。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對彼此有了需求,産生了互補的關系,你們兩個人在一起,才是一個“整體”,缺少了就不完整了,這樣的人,才叫做另一半,才會産生愛情。

而愛情,其實并沒有那麼玄乎其玄,人其實往往更容易愛上對方的閃光點,而這個閃光點恰恰是自己缺乏的,才顯得特别神秘,特别吸引。

而在小麥和小絹的愛情裡,我沒有看到這一點,直白的說,他們兩個人喜歡對方并不是對方有什麼閃光點,而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分别愛上的都是對方身上的自己,而那些他們完全不同的地方,卻被刻意忽略,彼此都沒有嘗試去發現對方和自己不一樣的優點。

他們不是愛對方,而是愛上了自己幻想中的對方,愛上了另一個“自己”。

這是他們的愛情基礎,所以當小麥進入社會被毒打後,發生了變化,想要努力賺錢養家,而小絹沒有改變,所以不理解,依舊沉浸在想要一起看彼此都喜歡的電影,玩一樣喜歡的遊戲,看曾經都喜歡的書。

當小麥沒辦法陪她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小絹發現小麥身上的“自己”消失了,愛就消失了。而小麥的轉變無可厚非,畢竟男人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壓力更大,思想逐漸成熟起來,看的書也功利起來,都是如何成功賺錢的。

兩個人的生活步伐不一樣了,一個在原地踏步,沉浸在過去,一個在往前走。如果他們能夠好好溝通,問題其實也不大,但他們都太相似了,不懂溝通不會交流,不說自己内心最真實的想法,導緻裂縫越來越大,最後一别兩寬。

我在想,他們一開始就追求各種“巧合”“相似”“一拍即合”,說不定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兩個相似的人,不用溝通都能明白對方的想法,因為你們是一類人,追求的是那種文藝青年的“心有靈犀”,“不言而喻”。

但很多感情,都死于“缺乏溝通和了解”,這是感情能否持續的關鍵。

無論你們性格同不同,步伐是否一緻,觀念差異有多大,其實這些都可以通過溝通尋找到辦法,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但這個前提是雙方都很愛對方,不想分手,否則就會選擇不溝通不交流,直接分手,再找一個。

現在離婚率那麼高,就是因為大家覺得婚姻并沒有那麼重要,更注重個人的感受和需求,合就在一起,不合就分。就像換東西一樣,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去修補彌補,而是直接扔掉換一個。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雙方對對方的需求并沒有那麼大,換一個甚至沒有了也影響不大,所以才不屑于溝通交流,不屑于遷就妥協。

這也是因為為什麼會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可以用很多套,不合适可以換,但是手足親情不可取代,無論你和父母、兄弟多麼不同,永遠也無法割舍,反而是兩個人的愛情,更難以持久,因為可替代性太大,可選擇的太多。

即便如此,每一個處于青蔥歲月的懵懂少男少女,沒有不幻想過擁有這樣“花束般的戀愛”,無論結果如何,隻因曾經美好過,足以豐富人生。

花束般的戀愛,也正是短暫的美好,才更讓人意難平,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