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搜了一下立春 看到了原著劇本 熱評的一段話“立春加入了批判文藝青年的元素:才情不高而不自知,是為短見。内心敏感而意志薄弱,是為虛榮。盲目執着而以時運不濟為托詞,是為悲劇。但文藝青年又常常被自己的悲劇性所打動。”
看着文筆和内容應該是過來人,初入文藝的陣痛已過,所以其文字清醒準确。
我之前給别人推薦顧長衛,“所有的藝考生、文學青年、理想主義者都需要看一看顧長衛的片,特别是立春孔雀。”《立春》這部電影當然是以文本取勝的,李樯的劇本夾雜着特殊的個人情感,而且非常克制含蓄,收放自如。我看李樯是河南安陽人,這故事也發生在安陽。他之前的劇本《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也是類似的主題: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環境、個人和家庭之間的矛盾,總的來講就是幻滅:幻想的破滅。換個角度說這是一部情緒電影,一種情緒貫穿全篇,我們就看王彩玲、高衛紅追求理想而不得,逃離小鎮而不能,最終接受“命運的安排”接受俗世生活,實際上中國國情就是鄉鎮去縣城,縣城去省城,省城去京城,賈樟柯說北上廣是中國的盆景,資源中心化的大環境如此,所以有幸生在京城和省城的文學理想青年是少之又少,普通人、小人物是在這種“主流叙事”之外的。顧長衛把社會表達藏在小細節裡。
至于手法顧長衛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像較深,實景、固定長鏡頭、遠景,形式和内容是統一的。
寫了這麼多令人沮喪的東西,還是要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話來勉勵各位與文藝結下孽緣的年輕人“永不妥協就是拒絕向生活投降,直到它回心轉意,拿出點兒我可以接受的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