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分明不可能能的任務沒有完成,反而成了在軍事法庭上被判死刑的理由。

長官為了獲得功名,在明知會傷亡慘重的前提下,仍舊故意做出的戰略性“誤判”。在行動毫不意外地失敗後,為了不承擔責任,恬不知恥地要士兵付出生命以當替罪羊,理由竟然是“懦弱”。

...
在戰壕中的士兵們

在之前,當長官發現士兵并未沖向前線,甚至氣急敗壞地要求朝着士兵所在的方向發起攻擊。在他眼裡,這些士兵不是人,隻是自己的戰争玩具,和手中的槍炮沒有區别,甚至更為低賤。

人性之惡不分敵我。

...
示衆槍決

他們并未在戰火中亡故,卻“以法國人民的名義”被同胞的手中子彈所殺。是藏在正義幌背後子的匕首刺向了他們的心髒,是腐敗的體制殺死了他們。

有人在炮火中硬着頭皮沖鋒陷陣,也有人坐在高位頤指氣使、草芥人命。某些身居高位的軍官指點江山、神氣昂揚,出入金碧輝煌的宅邸,在舞會中細品昂貴的美酒。

...
舞會

說回士兵,保家衛國的勇氣在戰場上是值得歌頌的。但拒絕一項明顯就是送死的行動,這是明智而絕非膽小。在戰争面前,在流血與死亡面前,心底存在恐懼才是人之常情。隻不過,在戰場上,一切感情除去勇敢都需要被壓抑。

軍事法庭上的審判者不予被告解釋的機會,用一次失敗的行動來否定士兵們先前的一切付出。他們逼問的話堪稱荒唐,隻是為了聽到他們想要聽到的,這種毫無公正性可言的審判可以說是完全的笑話。

...
軍事法庭的“審判”

當一個制度不公正到某種程度,大家便開始習以為常,用各種理由将自己卑鄙龌龊的所作所為合理化。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群連自己人都殺的領導者們會認為自己是高尚的---身邊的多數人不是在阿谀奉承就是在沉默,而敢說實話的“異類”全部沒有好下場。

...
上校和長官的對話

多數時候,人們與敵人鬥争,隻有一方能夠存活。但有些時候,殺死他們的不是對方的敵人,而是那些戰争主義的瘋子,那些以戰争為樂,将生命視作數字來為自己謀得名利的混蛋。

...
起哄的士兵

我很喜歡電影的結尾。一開始,一個滿眼恐懼的德國女人被當做“戰利品”展示給了士兵。他們嘲笑調戲着,不管顧她的哭泣,要求她大聲表演唱歌。

...
邊歌唱邊哭泣的德國女人

但當歌聲響起,士兵們靜了下來,整個屋子都靜了下來。他們細細傾聽,然後一同哼唱起來,甚至落了淚。

為什麼?是德國女人唱得太好聽?真就聽炮火聲太久,然後如聽仙樂耳暫明?我個人認為,其實是那歌聲提醒起他們,所謂的“戰利品”也是血肉之軀,敵人中也有厭惡戰争渴望返鄉的普通人。

...
哭泣的士兵

在戰争中,生命被當作彈藥來消耗。我是我方的資源,你是敵方的工具。當你我見面必須以子彈相迎之,若是有片刻的猶豫,死的一定是自己。

當他們從殘酷的戰火中短暫地冷靜下來,恨與恐懼中得到了片刻的安撫。壓抑的柔軟終于得到釋放,離開戰場時,誰又不是一個會痛苦會恐懼會流淚的活生生的人呢?

隻是戰争并不在乎,因為炮火會随時響起,一同歌唱的時光是轉瞬即逝的。

...
片尾的對話

對于他們來講,最想做的大概很簡單,就是活下去。死了,就沒辦法再見家人朋友,不能再享受歡歌笑語。所謂的光榮,更是沒有軍官們宣揚的那般重要。

光榮之路是領導們的光榮,鋪路倒下的屍體卻是屬于士兵的。因此,活下去,回家,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