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很神奇的生物,在萬物增熵時,人卻擺脫了熵變,建立秩序,與萬物互相糾纏着
全片分為三大闆塊三大世界。闆塊分為①Everything②Everywhere③All at once。世界分為①主世界②多元宇宙③虛空(百吉餅)。主要探讨了家庭關系、教育方式、“愛”、善、可能性(多元宇宙)、存在與虛無主義等等方面。那麼,作為傳統的相互救贖式結尾,它如何将電影拍的有色彩呢?
探讨家庭關系教育方式是電影中很重要的一點,電影展現了傳統中式教育的诟病,将愛與善放大展示,很明顯的看出這種愛隻是單向愛的輸出所造成的結果,是具有一定破壞性的,控制欲與占有欲的釋放,使被“愛”者身處于桎梏之間難以脫身,從而發起反抗,陷入虛無主義深淵之中。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應該先有存在,才有本質,而東方哲學之中,“順其自然”,兩種哲思在本片都有體現
百吉餅(貝果)是電影裡很有意思的一個元素,你可以把它看成為東北的大雜燴,隐喻在教育當中無盡的期望與中式教育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的迫切心态,将所有期望堆雜,可能最終造就的卻是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放大點講,百吉餅更像是社會人群中堆雜的煩惱,于極端時爆發,百吉餅的圓圈中心變為了吞噬萬物的黑洞,輸出着對當今狀态的不滿。
電影在多元世界中間來回跳躍,在最終上升到兩塊石頭的哲學性思辨上,你的不同選擇造就了多元宇宙中不同的可能性。例如女主看見了在沒有和情人私奔後的美滿的未來等等...在最後表述出過好當下的理想主義情感。世上沒有後悔藥,以前的所做所為無法再得以改變,唯一能做到的,便是做好現在。
導演放開了腦洞,構築出一個個奇特的多元世界,同時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大量的緻敬行為,例如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成龍、料理鼠王、《瑞克與莫蒂》等等...(太多了沒記下)
但是,我覺得這是一部形式>内容的片子,而且美國對于亞裔的認識還停留在“洗衣店”之上,不免感到少許難過。
總體感受還是可以的(其實還可以更好),結尾的片名間出現的“天馬行空”也照應了這部天馬行空的電影(感覺還可以玩得更花)
最後以末尾的歌詞做個收尾:
“也不隻看開了什麼花,也不知看播了什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