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循着時間的脈絡,從彩陶與玉文化出發,探尋中華大地上燦若星鬥的古文明,這是紀錄片《何以中國》第三集《星鬥》的主體叙事思路。
考古學講究“透物見人”,紀錄片團隊通過影視化再現的方式,塑造了西坡青年、淩家灘青年等具體的人物意象;并借由西坡青年沿黃河一路向東探訪大汶口之旅,象征仰韶文化與山東大汶口文化的交流互通。
《何以中國》追到第三集特别有感觸的地方就是,主創團隊在抓細節上的百分百用心。就像仰韶文化的彩陶,曆來被後人所稱道。紀錄片為了展現仰韶文化社會内部和外部均建立起了空前緊密的交流網絡,特意設計了“花”的意象,并在其上标注出各地受廟底溝文化影響的典型器物。這朵“花”妙啊,既代表着廟底溝最典型的花卉紋,也暗合了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式”的中國史前文化格局。
另一邊,安徽含山的淩家灘遺址,攝制組呈現出土文物時,進行了難度很高的組合拍攝。原來,攝制組邀請到了考古學家吳衛紅、張小雷,通過當年考古挖掘時的詳細現場記錄和反複擺放分析,複原當時複雜又嚴格的禮俗,并将玉器按照葬儀層層擺放的過程記錄了下來。此番舉動,就是為了讓熒幕前的大家真切感受到史前玉文化的繁盛。
不止于此,攝制組還在真正的牛河梁女神廟遺址附近,借助複原的呈“亞”字形的北方半地穴式建築進行了拍攝。看過片子的話就知道,女神廟采用了較少見的多室結構,總面積約75平方米。《何以中國》執行總導演魏國歌介紹說過,他們把演員帶到牛河梁遺址現場來拍攝了,淩家灘青年遙望着豬首山,意味着他已經進入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了。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何以中國》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當我看到在漫長的史前歲月裡,這片大地上的先祖們經風雨,曆霜雪,斬斫着沿路荊棘,探索着漫漫前進之途,我總會被他們身上的一腔孤勇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