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主母,侍奉公婆沒有不盡心的,知道欺騙真相後,看透劉家草菅人命、薄情寡恩的本質後,審時度勢,與縣主聯手和離。
做女兒,繼承母志,為母報仇,到認識到無人可恨是世道不公。與父親的關系從儒慕到看清男人愛女兒但不尊重女兒的本質毅然斷親,結局改為母性。這不比好多摔筷子、原諒包餃子的好多了?這不就是b站影視up主呼籲的反父權嗎?
做妾室,蓮舟不犯女主是與她和睦相處的,是因為蓮舟一誣陷二下毒,屢教不改女主才施以懲罰。但女主看到她同樣商賈之女的不容易,還給了她兩條路。蓮舟的死是階級的壓迫摧殘,是男人的家暴緻死,這也能罵女主我是沒想到的。就純唯心怪女主對吧?難道沒有錦繡芳華演出這個情節,世界上女子受到的不公就會消失嗎?
做自己,黑夜中九死一生逃回娘家不願連累父親毅然奔赴長安,在長安幾經起落,險象環生。結交了王親貴胄,識得了商人同道,做的了花行之首,鬥得了粟米案不怕權貴為民發聲,認識到階級差異,也為數百名不論年齡、出身的女子男子提供了就業崗位,甚至為他們贖回良籍。
保家衛國,為了推翻甯王叛亂勢力,經商的錢用來為軍隊買糧草辎重,借船走水路親自押運到前線,瞞着殺頭的風險将聖旨也傳遞到前線。
這樣的何惟芳,我不理解一些沒看劇隻看主觀引導性切片的人使勁踩劇,是從何而來的一腔批判之情。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研究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野蠻嗎?一點也不野蠻。”
為什麼有勝意、啞女、蓮舟這些女子,如果你看了劇就會發現還有更多的女子,被父母所賣、逼良為娼為奴,但為何惟芳所救,為他們贖回賣身契成為良籍,她們勤勞踏實,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
而蓮舟這些女子是為了提醒觀衆,女子的弱勢處境不止在古代、在電視劇、在現實仍然發生。
遮住傷口,傷口就不存在了嗎?
隻會潰爛而已。
不言不公,不公就不存在了嗎?
她們身上有她們的軟弱性、妥協性,也有原生家庭、封建糟粕、階級傾軋的客觀原因,所以是這樣的結局。
這不正是告訴我們觀衆,尤其是女性觀衆,要樹立強女思維。大福、單身拉扯大福長大的娘、小春、蕭雪溪、淑妃,還有為了等兒子向何惟芳争取留在芳園的大娘,無論覺醒程度如何,她們都是有一定的不好惹的性格,有一定強女思維。
錦繡芳華,以及一系列女性作品,都是在探讨“娜拉出走以後”的故事,有的娜拉不願出走,願為“玩偶之家”的玩偶;有的娜拉出走了卻無力承擔風雨,于是又有她的結局;有的娜拉出走以後在生産中創造價值、敢于實踐,所以成功了。比如出走的決心原型,比如房主任,比如何惟芳。
從國色芳華到錦繡芳華
“天下女子同為一命”
“就讓我為天下女子先行一探吧”
“天下浩闊,不止一人可愛,不止一事可求”
“女子能頂半邊天”
作為一部完完全全女本位視角的電視劇,錦繡芳華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從女主本位到女本位,再到人本位,你不能要求錦繡芳華在唐朝背景下推翻封建王朝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吧?
畢竟馬克思主義也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出現。
能夠聚焦底層百姓、揭露封建階級壓迫的殘酷性,引起觀衆的共鳴,已經是一部古代背景下文化傳承女性傳奇作品很難做到的了。有多少奶頭樂爽文還在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痛苦和和解是女主的,功勞和報國是男人的。
順便強調,錦繡芳華是我印象裡近幾年第一部給了女将士隊伍戰前歃血的電視劇,是第一部從女人統籌戰事後勤視角展開戰争的電視劇,是第一部男人撚針為将士縫補衣服搞後勤的電視劇,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衆志成城保家衛國的一切演繹得淋漓盡緻。(戰争場面很大且完整還原古代作戰程序,比如全軍複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