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東北印象:
雙雪濤和他的小說,電影《鋼的琴》;
那些從東北南赴柳州的中學老師(細數我的老師中就有過四五位),他們的融入異鄉,他們的鄉音留痕;
曆史中 屬于昨天的老工業基地之輝煌,地理中的 重工業沒落、商品農業
和沃沃黑土;
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看的東北話小品...
如今再增添一塊碎片——《漫長的季節》。
它們自帶幽默和蕭索,靜靜躺在我這個“外人”的腦海裡。
四散的東北人,他們是如何地思念家鄉?
于我,思鄉在更多時候模糊為一種在心口難開的氛圍,一種記憶的純化,一種無關身處何處(哪怕身就在家鄉)的迷茫和憂郁。思鄉是穿過任何人對它的嫌棄和冷落,想去抱抱它幫幫它的願望。
奔赴遠方的大學,從此故鄉隻有冬夏再無春秋。
我會落葉歸根嗎?還是就此如蒲公英般飛散?我不清楚,我不敢肯定。
∥淤血的現實,綿長的疼痛,人情社會的反噬,壓抑下的異化和扭曲,幾乎讓人窒息的一幕幕。
就算是“殺人報仇”“啞巴幹架”等等所謂爽點,也隻爽在單獨的剪輯裡。放在整部劇裡,我隻會忍不住想他們從前究竟吃了怎樣的苦,後來又會不會好。
總之,對我來說,這部劇帶來的整體感覺并不是“通”,而是“堵”。它不允許你概括主旨,不允許你确信自己找到了出路和答案。它默默把無限趨近于現實的一大串人物和事件推到你面前,正叙的倒叙的插叙的。
同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各自有各自的壓抑。劇中人有他們各自的,你也有你自己的,我也一樣。
而即便如此,你仍會忍不住看完這部制作精良的劇集,默默承受下這一切,接受來自現實的暗示。仿佛用十多個小時替劇中的每個人活完一生。那感覺當然相當累。所以建議在時間和精力比較充足的時候看,共情能力強而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謹慎觀看。
這種“情不自禁”的承受是屬于所有普通人對整個社會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不斷從隐痛中嚼出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同時,一個願望直沖腦門:希望世界上每個人從誕生起就是被浸潤在愛裡的,這樣就不會生小惡,不會生大惡,更不會有惡的同流合污和多米諾效應。
我也是第一次這麼強烈地認為,“有了黑暗才凸顯出光明的偉大”“有惡才有善的珍貴”這種說法都是唬人的鬼話。“偉大”和“珍貴”在 真善美本身 面前有什麼可重要的呢?我想要的就是絕對真善美的世界啊,就是的。
∥大浪淘沙後發現值得慶幸的愛與詩——它們劫後餘生,不遠萬裡來拯救我們的生活,哪怕僅僅是偶爾現身。當它們現身時,我們可要好好抓住,牢牢記住那種幸福,這不是陶冶情操,這是保護生活和生命。
∥配的bgm很好,華語老歌、搖滾、電子...特别是一些後搖,和這劇非常貼。
很散很雜的觀後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反)哲學影像實踐
/For me it is as if I am being burnt by a freezing wind.在你眼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嗎?當你說“我很痛苦”,當你說“地球圍着太陽轉”,你是如何看到的?......對我來說,行走在 ...
「正如所有情人和悲者,我也是詩人。」
詩人之詩性極繁,便無限接近于極簡。簡到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可壓縮,簡到一詞“瘋子”可代名,簡到爛俗的既定的标簽可概括,簡到依法判刑而後出獄結婚生子(對應「二重堕落」:淪為詩人,後而滌淨為非詩人)。瘋狂、堕落的詩人,回歸庸常、無聊的詩人, ...
當我們談論美
#《天鵝絨金礦》:當我們談論美屬于 滾人/性開放者 的亢奮之夜。對搖滾的愛好确實能達到某種宗教狂喜的效果。開頭談及王爾德,還以為自己點錯電影。其實越看下去,電影的核心便越明朗了:唯美及其失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唯美主義者王爾德的元素 ...
戈達的愛 及 而我應該是誰
「LET IT FLY.」我所見最動人之處莫過于戈達的愛。讓愛情、友情、親情都顯得詞不達意的愛。莉莉有她在身邊是多麼幸運。戈達的存在最大程度弱化了本來常在同類電影中突出的現實殘忍無情的部分,她讓這部電影更加關注到莉莉對自我的懷疑、探 ...
失望!唯愛Sebastian和本喵...
我就是Sebastian毒唯...某些瞬間我覺得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劇版沒看完,覺得太長了,先來看看電影版,然後是意想不到的失望...電影情節零碎,平均用力,就好像把原本完整立體的故事拆解成細小均一的零件,然後硬把他們塞進兩小時容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