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本科的選修課上寫過一篇《利維坦》的電影賞析,備忘錄裡居然還有存檔,寫的很粗糙,不算考究,但也是認真看過後用心寫的:

利維坦這個詞出自《聖經》,是第一卷《約伯記》中的一個海怪。它是海洋的掌控者,一個龐然大物,無法被傷害分毫。十七世紀,有一部政治學巨作,名為《利維坦》,又名《巨靈論》。全書分三卷,第一卷論人,第二卷論國家,第三卷基督教國家和論黑暗王國。本電影的名字就源于這本書,而書中的主題,也是電影的主要内容。

本片講述的就是一個海邊小鎮的小市民被市長意圖強占房屋和土地,他的所有反抗都是以卵擊石。主人公科利亞的原型是《聖經》中的約伯,一個失去了财産,子女和妻子,身患皮膚病的男人。科裡亞在影片中也如約伯一般不幸。他被市長占去土地,妻子和自己的律師出軌後跳海自殺,他被污蔑為殺人犯關進監獄,孩子朋友收養,諷刺的是,他的朋友是指認他殺妻的證人。

導演通過市長和迪馬兩個人物揭示了人性的陰暗,一個從頭到尾陰險狡詐,另一個随着劇情的推進逐漸面目可憎。他們都是身着嚴謹的西服,把自己打理的一絲不苟,卻做着沒有底線的事。迪瑪是科裡亞請來的律師,出場時,衣冠楚楚,看起來年輕有為,精明可靠,但是本應該為朋友争取回被國家收走的土地和房屋的他,手握着市長的罪證把柄,在私下裡與市長見面時,露出難看的嘴臉,他利欲熏心,一心隻想和市長達成交易,拿到巨款,罔顧科裡亞的訴求。在科裡亞被警察拘留時,他趁虛而入,與其妻子發生了不正當關系,後來接連被科裡亞和不忿被威脅的市長揍了一頓,灰溜溜的回了莫斯科。他的形象一變再變,從高大正面不畏強權的律師,成了一個懦弱陰險狼狽不堪的小人。

影片中兩次出現法庭,第一次科裡亞被剝奪了房屋和土地,并且沒有受到任何補償。第二次被關進了監獄。她每次的訴求都被幹淨利落的駁回了。在這個官官相護政權腐敗的小鎮,小市民無法維護自己的權益,他的一切反抗就像在湖中投入一粒小石子,泛起漣漪後,終會歸于平靜。一個國家的政治腐敗正是如此從一個偏遠的海邊小鎮被揭示出來。

宗教的元素是從影片中部開始出現的。去教堂告解的人,大多是官員政客,他們從不具備奉獻精神,隻從教堂獲得祝福。在這裡,上帝面對不公正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

這部影片講了很多,無論是人性,還是國家的腐敗,亦或是宗教信仰的危機,都是關乎人類的本源的問題,它可以發生在不僅是俄羅斯一個偏遠的海邊小鎮,還可以在全球的各個不大光明的角落裡。如果一個人不被道德所束縛,如果一個國家體系不完善,腐敗滋生,如果一個宗教,一個信仰毫不作為,那麼時時刻刻都會有底層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精神的崩潰常常發生。這部影片警醒着每一個人。

導演在三各方面都意圖全面的去展示了,所以就會出現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的情況。這也是影片的争議所在。不過這個部電影無疑是一部藝術品,不論演員還是鏡頭的表現,都是絕佳的。色調和氛圍也是安德烈薩金塞夫導演一貫的風格。電影中很多激烈的場景,都是從側面展示,或者将鏡頭拉遠,使人物變得渺小,将所有的激烈都歸于平靜。就像一個人面對海中巨怪利維坦,他隻有毀滅的下場。

我很期待俄羅斯在将來産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将俄羅斯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