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你在一起》(Together):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樂

                    (文:火神紀)

抽象的音樂是可以用具象的鏡頭語言完整地表達出來的。以我的音樂素養來說,這部電影裡大部分音樂所表達給我們的情感,我大都理解不到其本身十之一二;然而,陳凱歌的鏡頭一路在替我鋪墊情感,到電影最後的那場無冕之王般的華麗演奏卻突然感動了我——我想,在那個點上,所有積蓄着的情感被突然點燃、引爆,然後崩潰。

我迷戀這樣細水長流式的鏡頭語言,我迷戀這種積郁成災的抒情模式,我迷戀那個低調做人的陳凱歌。——火神紀。題記。

很難得可以靜下心來看一部已經過氣了的電影,更難得靜下心來為一部過氣的電影寫下些什麼文字。因為,現今不僅拍電影的人們都在向票房看齊,寫電影的人同樣都在向點擊率看齊;既如此,又何必徒勞呢。

我似乎是個挺固執的家夥。我總覺得——好的電影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以及歲月中細水長流的推敲。這部電影更加證實了我的這個想法。有時候,翻看一部已經差不多快被人們遺忘的電影,也許要比買張戲票走進電影院去看當前的大熱影片來得更容易得到驚喜;這也許,也是為何喜歡看老電影的緣故吧。

我們已經被太多太多的所謂大片所包圍,而現如今的所謂國産大片,幾乎都是在比誰往電影上砸的錢更多、誰的明星陣容更強大、誰的前期宣傳做得更好、誰的诽聞和醜聞更多……我總是在想,靠這樣的一切堆砌出來的電影,它的質量又拿什麼來保障呢。這幾年來的大片,幾乎都面臨同樣的尴尬境地——每一部都票房大賣,而大賣之後也幾乎惡評如潮。畢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影迷們花了許多錢和時間以及精力走進戲院,最後隻是替那些并不太負責任的導演們買掉那張耗費巨資的賬單,而他們交出來的作業卻并不是我們所期盼的那麼精緻;做了冤大頭的感覺也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所以罵街者衆,而說到底,出錯的其實不是導演,不是影迷,更不是投資方和制作方,而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當前近功急利式的浮躁。

去年,這樣的現象似乎多少有些好轉。也許,不隻是影迷們在摸索着各大導演的脾氣,導演們也在摸索着市場的規律和脈門;我們都是挺年輕的一個群體,我們都在共同摸着石頭過河。調節好創作心态,尊重影迷别總是把我們當冤大頭的凱子才是國産電影應該尋找到的那條通往經典作品的王道——到那時,賣座又叫好的作品也許就不再是夢想了。

我記得毛爺爺曾經說過——世界終究是我們的;而放在電影上,他的這句至理明言似乎也是同樣說得通的。中國電影的市場化進程其實才剛剛開始,讓市場來調節這一切,其實也是一個挺好的開端,而總有許多人對于中國電影的前景堪憂,我卻并不這麼覺得;因為我們起步得晚,所以目前看來似乎還挺落後人家一大截,可是正是我們才剛剛起步,所以我們所可能有的潛力也是無法估量的。當然,看官們可以把這定義成是我想當然的樂觀和一味天真浪漫到底。

有才華,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當然,我們都希望是;當我們還懷揣着美好的期盼把自己的某些特質定義為才華的時候。但是現實往往不是如此,我們所以懷才不遇,也許僅僅隻是因為我們所懷揣的,并非真的就是他人所認同的才華;又或者,就算那些真的能被認同為才華,個人的際遇、他所擁有的人際脈絡、以及這個網絡所能被他運用起來的人脈關系……一些諸如此類的東西,最終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時所占到的比重,半點也不比個人才華少。

誰曾說——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謬論。假如把金子放到一個完全沒有光線的暗處,不給它解封,它永遠也發不出半點光亮。金子不可能發出任何光芒,這是由它的物理性質所決定的——它之所以讓我們感覺它光彩奪目,是因為它能折射光線而非發光。

王志文的角色江問劉佩琦飾演的劉成那個問題,也許一語問破了這部電影最底層的一個思索——要音樂,還是要成功。這其實是個挺嚴肅的問題——有音樂才華,卻不一定能夠成功;可是這并不讓人感覺到意外,我們能把這個可怕的現實歸咎于社會嗎?有時候我們也許也得考慮一下國情,一個有着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有才華的人又何嘗千千萬萬,而其中能成功的卻能有多少;更大一部分所謂的才華人士,大都也許隻能無可奈何地懷揣着“大隐隐于市”的自我安慰遊蕩在野。

劉成選擇了成功,我們卻無法去苛責于他,縱然我們也同情江,可是我們拿什麼去問責一個望子成龍的父親,一個從鄉村小鎮裡走出來的農村廚師呢。我們設身處地地假想,如若是我們自己呢——我們給自己做選擇,也許我們還能故作清高地說我們選擇音樂;可是如果我們去替自己的子輩做一個選擇,也許我們真得好好地掂量一下了。而第一個反應也許比給自己做選項時來得更快——成功,幾乎能跟劉成一樣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這是不需要遲疑的,劉成并不會懂得音樂對于兒子來說意味着什麼,他卻剛剛目睹了一個成功的音樂家站在一個隻屬于他的舞台上享受他的觀衆如潮水般的鮮花和掌聲,然後,兒子能夠得到兒子自己也渴望着的所有一切。對于一個父親來說,不管做什麼,這個理由其實已經非常充分并且足以說服所有了。

那個時代裡的陳凱歌,絕對是無愧于中國一線導演領軍人物這樣的稱喟。在這部由他執導、參編并且參演的電影裡,他給我們塑造了許多飽滿而富有個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對于人物心理的拿捏、情節的推進以及故事的展開,這部電影在全面開花并且多點突破方面給我們樹立起了一個完美範本。

1993年,他的一部《霸王别姬》始終是時到今日我最喜愛的幾部電影之一,加上這一部《和你在一起》,我想,我們也許有必要去重新審視一下他的《無極》。印象裡,《無極》給我的部體感覺實在差強人意;可是在《無極》之前我們所看到的這些作品,不管當時他的狀态如何,出于一種什麼樣的創作意圖,這些電影都能被稱之為經典。以大師稱之,其實一點都不過分;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幾乎已經被定論了的導演,怎麼可能拍出我印象中那般不堪的《無極》呢。

我所觀望過的陳凱歌作品其實并不很多,然而,就單單從《霸王别姬》與《和你在一起》這兩部電影來看,陳凱歌絕對是把好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導演,作為一種創作性的工種,到了一定的境界上去,它是不大可能有太大的水平滑波的;陳凱歌是強大的,陳凱歌也是有一定境界的,《霸王别姬》不會是一部意外的神來之筆式的作品,因為《和你在一起》可以作為旁證;這就決定了境界,就由此推斷,《無極》其實不可能太差。

境界要上升其實一點都不容易,而要從那個高度上往下掉,也不大可能掉得太遠。基于這樣的設想,以及從《霸王别姬》和這部《和你在一起》的完美印象,近期,我想把《無極》再找出來看一看。

我曾經因為寫文章批駁胡戈的《饅頭血案》而捎帶地批判過陳凱歌在那場惡搞風波裡小家子氣的表現。現在想想,那個時候多少有失偏頗。當時看《無極》的時候,我并沒有進戲院,甚至連DVD都沒有,僅僅隻是在網絡下載了一個畫質極差的槍版RMVB,畫面質量、聲音質量跟《饅頭血案》差不到哪裡去。所以,印象中的《無極》雖說不至于“無聊至極”,但也近乎慘不忍睹;而那所有說《無極》“無聊至極”的人們,多少是進戲院看的《無極》,多少又是以一張DVD為基準看的《無極》。胡戈所以能大行其道,跟大多數人的觀影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沒看正版,沒進戲院,看同樣音像質量的槍版就直下妄論,這也難怪陳凱歌那般發飙。

曾經在網絡上翻了許多關于《無極》的評論,其中玩命般地批判絕不在少數,那些寫評論的人們,又有幾個是不曾看過胡戈的《饅頭血案》的。雖不能說是那部惡搞性質的《饅頭血案》毀掉了燒錢大片《無極》,但《饅頭血案》也絕對撇不清關系,其影響絕對淵遠而流長。陳凱歌的沖冠一怒拍案而起其實是有理由的,唯一遺憾的是他最後竟然接受胡同學的道歉而不曾将訴之法律進行到底;畢竟,版權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從版權方面着手的話,這件事最終将會有非常正面的典型意義。

第一隻被吃的螃蟹想必是鮮美而多汁的,《饅頭血案》也許不是那第一隻被吃的螃蟹,但絕對是第一隻橫行于大江南北的螃蟹。陳老爺子在胡小同學的誠懇緻歉中偃旗息鼓,在胡小同學的炒作中雖說最後還算理智,但也算是第一炒手了;而在維護版權方面,則多少顯得有些虎頭鼠尾了。

我在想,當年陳老爺子真該将胡小同學告上法院,電影本來就是一種非常嚴肅的藝術行為,而版權則是更為嚴肅的法律行為;也許告不倒胡戈,甚至最終的結果也許是更在火了的胡戈門上再澆了一把油,可是卻給電影藝術的嚴肅性以及維護版權的堅決态度上來了一次行為藝術式的正名。何樂而不行呢。中國電影人其實更需要表達出這樣的一種姿态,被惡搞也許是無法避免的,可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态去面對,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陳凱歌如果理都不理胡戈,也許時至今日,胡戈也許依舊隻是一個玩視頻剪輯的好同學;陳凱歌說要告胡戈,于是胡戈一下子火了。饅頭門中,說陳凱歌是第一炒手其實一點都不過分。如果當年陳凱歌不去理會胡戈,廣大影迷對于《饅頭血案》也許也不過隻是一笑置之。高姿态其實很重要,而既然放下了高姿态,那麼就應該把嚴正的姿态擺出來,抓住版權的小辮子徹底地給電影一個正名。

《梅蘭芳》,多少替陳凱歌挽回了一點顔面,隻是《無極》卻是否能夠翻案,讓其沉冤得以昭雪。《和你在一起》給了我一個充分的理由去重新審視那個也許已經被蓋棺定議的故事。

回到這部電影上來。導演、演員其實都不錯,所以人物形象豐滿而有彈性;但這不是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更出彩的是它對于人性的深沉思考與刻畫。

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對于唐韻本色出演的角色劉小春為何對陳紅的角色莉莉有一種看起來頗為暧昧的情感總是很想不通;剛開始我以為,會不會是姐弟戀之類的題材,因為劉小春與莉莉在這部電影總是以姐弟相稱的。隻是看起來又頗不像那麼一回事,中國電影的尺度也許還沒有開放到那種程度;我承認,有這樣的想法估計是受了太多韓國電影的影響,目前來說,中國電影不大可能有如此暧昧的情欲電影,尤其是陳凱歌的鏡頭下,不大可能有這樣的作品出來。

沉澱了幾天,有一天突然想到,其實這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縱然劉小春管莉莉叫姐姐,可是追究到深處去,這應該是對母愛的渴望。想一想劉小春成長的背景,其實這是一目了然的事,隻是那一句“姐姐”,把這個顯而易見的心理情結給輕描淡寫了去。

由父親養大,父親在撫養自己的過程中并沒有接觸其她女性——尤其是生長在農村,農村裡對于這一點拘縛得更緊:未婚的女子看不上劉成,而已婚的女子與鳏居的男子更是必須死守俗規,劉小春在他整個成長時代裡最基本的母愛,必然就成了一種徹底的缺失。

也許談不上戀母情結,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既缺失,就會在其它地方尋找到缺口來對自己的情感進行一種補償。在這一點上想通透了,再來看劉小春與莉莉,一切就顯得理所當然般的清晰明暸了。

而反觀莉莉對劉小春的情感,跟劉小春對莉莉情感又自不相同。剛開始僅僅隻是認識,漸漸地走進彼此的世界,再後來,則完全地演化成一種姐弟情感。這一點其實并不矛盾;對于幼年喪父喪母的孩子,他的家庭其實就是一種“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家庭,如果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幸失去了雙親中的任何一個,他總會在他的生活中尋找一個跟他自己所期許的父親或者母親最為相似的人,給自己的不圓滿的情感做一個補償。

姐弟,是莉莉對他們二人情感的認可;劉小春也同樣認可,可是在潛意識上,他更多認可的應該是因為母愛的缺失而給自己的補償,更像是對母親的依戀與渴望。

陳凱歌在表達情感上,其實是非常暗斂而差澀的,除了《霸王别姬》裡多少看到一點小小的張揚,其它的作品似乎更傾向于一種内收不外露的低調抒情。所以,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莉莉而不是作為主角的劉小春,莉莉是一個勇敢地追求愛情,對朋友講義氣,做事情有原則的人。可以說,除了莉莉,這部電影裡的其它角色在表達情感上幾乎如出一轍的内斂,這本身是符合中國人在表達情感上的共性的;莉莉的存在,在這部電影裡也許可以算是一個另類,而正是因為有她的存在,這部電影才不會讓人感覺到過分的壓抑。

有另類,所以有亮點,然後就有了希望。我也許更喜歡這種更富于自我的特性,而非所有人都有的共性。這部電影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擺脫了那個年代裡大多數國産電影帶給我的壓抑感。

這部電影裡比較成功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有近十個,他們之間的關系說簡單也并不簡單,也許不複雜。可是我單隻舉莉莉和劉小春二人間的關系,我想這已經足以起到“窺斑見豹”的作用了。以人物間的關系來實現人性刻畫和心理描繪,并且能做到如此自然而不顯山露水,這需要極高的修為。

江是另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把他和陳凱歌自己出演的餘教授放在一起。餘可以說,是一個被這個現實社會所認同的成功人士,他富有、桃李滿天下并且聲名在外;而江,剛是一個幾乎被現實社會放逐的人。靠糊弄一些毫無天賦的孩子養活自己,以及自己所收養的那許多流浪貓;在音樂修養上,他是否比得上餘,這一點在電影裡我們是無法比較的,但是在自我的認知上,他的音樂修養帶給他的,也許是他的整個頹廢生活裡唯一的快樂和個人價值的唯一依托。

餘是一個現實社會所認同的音樂人,而江則是隻為自己所認知的音樂人。而不管在任何一個領域,以江為代表的那些默默無聞,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的人,也許要比餘多上許多倍。而往往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至少,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我們所從事的是一個什麼職業,不管我們對自我的定位是一個什麼樣的價值,我們在自己身上,更多地體現出來的,是江那樣的一種懷才不遇的自我悲憫。就算,我們也許也并不是那麼有才,于是我們歸咎到懷才不遇上去;因為隻有這樣的一種自我的認知,才使得我們不至于絕望,“得遇明主”的期盼才能在前方引領着我們看起來似乎堅強地走下去。

社會價值的認知,跟自我價值的認知;往往很難達到一種平衡。可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不平衡,我們才能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正傳》裡勇敢地生存下來。我們,誰不曾如阿Q那樣罵罵咧咧地給自己一種稍稍緩解壓抑的快感;我們也許并不羨慕餘,因為我們自認為我們還是有氣節和骨氣的,可是當我們最終被這個社會所定義了的時候,假如我們不能像餘那樣地活着,我們也許也還不至于落魄至江那樣的窘迫,可是江這樣的一個角色,他會自然而然地誘發我們泛濫起來的同情心。這裡面,多少又有幾分是因為自艾自憐的悲憫情結。

劉成呢,則是一個标準的社會化的人;可是,卻還不曾被徹底地社會化。當他還年輕的時候,在車站撿回了嗷嗷待哺的劉小春以及一把小提琴,于是他選擇了自己孤身一人養大這個孩子;就算他隻是一個在鄉下做菜的小廚師,就算他知道劉小春身邊的那把小提琴價值不菲,就算他知道培養一個小提琴家必須付出許多精力和金錢,可是他從來不曾打過小提琴的主意,他固執地認為小提琴是這個孩子與他的生身父母僅有的聯系,所以不管再難再累,他不僅把劉小春養大成人并且不曾荒廢他的天賦。

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大無私情感,也許,從他把劉小春抱回了家的那一刻起,他真的就已經把劉小春當成是自己的兒子。所以一切變得如此天經地義;可是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這種天經地義,當天經地義本來并不天經地義,卻表現得如此天經地義的時候,這種天經地義着實很富有感染力。

當他認識到江是一個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他耗費九牛二虎之力讓劉小春拜于江的門下;當他知道餘的弟子能夠那麼大紅大紫地站在一個獨奏台上接受鮮花和掌聲,他又開始了另一場拜師的掙紮;當餘為了激發劉小春在琴藝上的情感讓他獨自離開的時候,他又義無反顧地單獨走開……其實,“要音樂還是要成功”對于劉成來說一早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劉成僅有的問題是,如何給劉小春一個更高的起點,更能施展才華的平台;就算,最後那個滿是掌聲和鮮花的舞台上不再有他自己的身影。

我們都說父愛深沉,這個亦父亦母的養父所表現出來的無私與内斂,也許是父愛深沉最好的一個展現。

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實還不是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看這部電影,最讓我感歎的是——它能把抽象的音樂通過具象的影像完美地表達給我們。

以我的音樂素養來說,這部電影裡的大部分音樂聽起來都是似懂非懂的,電影卻通通過具象的影像表達進行層層的鋪墊,讓我把那層似懂非懂的抽象音樂更似懂非懂地籠統起來。

與劉成為了劉小春的成功而出走遙遙相呼應的,是劉小春放棄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放棄了一次國際大賽而跑到車站追随自己的父親;這兩者又同時與餘的薄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飛奔到車站去,遍尋不着自己的父親,于是劉小春在車站的候車大廳裡拉起了自己心愛的小提琴,用琴聲找回了自己的父親。

我不知道他所拉的那首曲子的背景、作曲家的故事以及曲子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可是經過了陳凱歌的層層鋪墊,劉小春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無冕之王般的自我沉醉。劉小春的音樂才華,在這部電影裡,他經過了落魄的江所認可,也經過了風靡當時的餘的認可——這是否能定義為,他受到的是現實社會與理想世界的雙層認可;官方的标準以餘的認可為标準,民間标間以江的認可為标準。

這一切其實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我還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聽到那首曲子時那種完全無法自抑的熱淚盈眶。以具象表達抽象,這是非常困難的;而陳凱歌,在這方面是非常強大的,這部電影用影像表達小提琴,像《霸王别姬》和《梅蘭芳》剛是京劇——如何用具象的鏡頭表達抽象的音樂,這是非常考究一個導演在駕馭鏡頭方面的功力的。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某一刹那,我突然感覺我是真的可以理解那首古典音樂曲子下面所要表達的所有情感。毫無疑問,這是陳凱歌的成功。

  關于劉小春,我就不再多說什麼了。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幸福得無懈可擊的孩子——沒有荒廢上天賦予他的音樂才華,有愛他的父親劉成,有“長姐如母”的莉莉,有悉心栽培他亦師亦友的江,有羨慕得近乎妒嫉的同學林雨(章婧),還有認可他音樂才華的餘……人生如此,夫又複何求呢。

  後記:這篇評論其實已經拖了很久,寫了一半,一直沒寫完;也許是傳說中的所謂瓶頸。不知道為什麼,寫陳凱歌的電影,多有這樣的感覺。也許,總是因為覺得,電影裡被賦予的東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常常感覺語塞——欲吐而後快,卻從何處道。不過每次我總希望能寫完;然後,給自己一個不需重負的輕裝,以便更好地上陣。隻是每每寫完,卻多了一種疲憊不堪的哀傷。

2009-08-06;己醜牛年辛未六朋癸未十六;辰初。爬坡節。

附注:電影資料。

■片名:《和你在一起》

■譯名:《Together》

■導演:陳凱歌

■編劇:陳凱歌、薛曉路

■主演:劉佩琦、陳紅、王志文、唐韻、陳凱歌

■類型:劇情

■片長:117分鐘

■産地:中國、韓國

■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分級:PG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21世紀盛凱影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首映日期:2002年9月10日(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