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在這部紀錄片中所構建出來的藝術是不具有真實性的,它完全來自于社會構建,但影響這種構建産生的方法本質其實是簡單的,也就是是否産生了被大衆認可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在街頭藝術的發展曆史上(這部影片所展現出來的)分為原初的影響力與解構後的影響力兩個部分。
首先,這種影響力在最初是由一批帶有創作思路的藝術家産生的。Banksy構建影響力的方式是通過他獨特的藝術裝置設計與對于特定事件的關注而産生的,比如說在紀錄片中展示的在西岸的隔離牆上的作畫。再比如Shepard是通過開創一種重複性的propaganda,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從而構建出一種對現實的反叛。這兩種都是先前所說的靠作者自身的想法構建出來的現實意義,他們産生的影響力讓街頭藝術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讓這種藝術形式進入了公衆視野。這種天生帶有“反叛”色彩的藝術是相當接地氣的,人人都能創作,且其創作思路相當自由,當它進入公共視野後,很容易就被解構成一種“随意的藝術”。這個時候Thierry的出現其實就有迹可循了,我并不認為他是一個從頭到底都在僞裝而想追名逐利的人,相反的,通過這部紀錄片的描述方式,我認為他就是一位思路比較簡單,把一件事重複做但不帶有什麼思考的人。這或許與他年幼時的經曆相關,但就是他自己在這個事情上的執着以及一系列的機緣巧合,最終産生了他的巨大的影響力。
帶有創作思路的所謂嚴肅街頭藝術家認為Thierry的那種藝術是“不好的”,是“複制品”,是“胡亂的創作”,甚至不願與他交流,但是從最終産生的結果來看,他的作品被L.A. weekly報道,賣出上百萬美元的價格,還能為麥當娜的專輯創作封面,這無疑是Thierry承接了Banksy和Shepard的影響力,無非就是一種社會構建。此時的觀衆隻要知道這場藝術展是“banksy推薦的”,是“充滿街頭藝術作品的”,那裡面作品的真實性、是否原創、是否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這些都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被解構完了的街頭藝術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符号(Banksy這個名字同樣也已經成為一個符号),那就會産生影響力,那就會成為藝術,那就是社會所創造出的全新的“街頭藝術”這個概念。而這種解構後産生的街頭藝術,其推手又恰巧是最早最遵從藝術是帶有想法精心構建出來的那些街頭藝術家。我想正是因為這一點,Banksy才會想到創作出這一部紀錄片,因為現實的故事已經打破了他自己對這種藝術形式的預想,我覺得他并沒有在這部紀錄片中對Thierry表現出非常大的敵意,而他也因為一手推動了這種解構後他們認為“無意義”的街頭藝術而困惑。讓這些故事進入大衆視野,是為了進一步探索街頭藝術的意義與影響力,試圖重構原初時街頭藝術的意義。而按“實際”交代Thierry的生平,也并不是在抨擊他本人的行為(畢竟Banksy也是造就他的重要人物),是為了讓觀衆更客觀的去探讨這個事件本身,而非Thierry的所作所為。
我非常好奇的是當這部紀錄片被完成後,大家對于Thierry的評價是否繼續會産生變化,是否他作品積累的價值被清零,而這一刻,這部作品本身是否也成為了這整個“街頭藝術作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