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曾取悅于我,所以我創造生活。”
——可可·香奈兒
第一幕 孤獨:導演安妮·芳婷用黑白陰翳美學勾勒她的前半生。煤油燈下縫補的指尖,酒館煙霧中飄蕩的歌聲,情人莊園裡被當作玩物的珍珠項鍊。奧黛麗·塔圖的眼神始終帶着修道院石牆的冷硬,即便在愛情最濃烈的時刻,瞳孔深處仍閃爍着裁縫剪刀的寒光。這種孤獨不是缺憾,而是她與世界疏離而保持思考的方式。

第二幕 革命:當整個巴黎還沉溺在蕾絲與鲸骨束胸的迷夢中,香奈兒已從水手服裡拆解出條紋衫,從馬術服中偷來斜紋軟呢,甚至将情人的襯衫改造成第一件女士西裝。電影中那場著名的裁縫鋪對峙戲,她像手持長矛的唐吉诃德,對着滿屋浮誇的荷葉邊宣戰:“你們究竟想取悅男人,還是取悅自己?”

第三幕 愛欲:雖然不喜歡大段描寫輾轉在兩個男人間的段落,但可能也說明任何一個成功的女人都得放下對所謂“愛”的執念,看清感情的飄浮虛幻,才能活出真正獨立的自我。很喜歡電影的一句話:“本來想給你個玩具,沒想到你用它獲得了自由”。是的,絲綢般柔軟的情愛終将會絞殺你的自由,接受适應是一種選擇,果斷離開也是一種選擇,當男人說“我的家族接受外姓人”,她冷笑:“我的姓氏将來會比你的更耀眼。”

第四幕 尾聲:最喜歡的鏡頭是coco坐在鏡梯頂端,滿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個一個走出來,鏡面折射出無數個支離的她,如同一個隐喻:把一生當作布料一樣理性剪裁,又包裹最熾熱的情感。她既是旁觀者,也是造物者。所有的經曆都成了自己作品的絲線經緯,人生不過如此,世界不過是盤中牡蛎。
或許真正的先鋒從不是颠覆,而是教會女人如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石縫中長出的山茶花,将永遠不會凋零。

關于翻譯:首先說一下中文譯名《時尚先鋒香奈兒》。時尚先鋒确實不假,但是一股濃濃的商業地攤味。個人覺得最好翻譯成《成為香奈兒之前》法語裡的avant是“在...之前”的意思,既表示Coco Chanel名字的順序,也表示她成功前那段卑微無名的歲月,一語雙關。
Chanel是流行,是趨勢,是品牌,是她成功後的一切,而Coco是心酸,是忍耐,是割舍,是他成功前的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