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不僅真實,而且帶來慈悲與至善。想談以下幾點:
一、張桂梅老師的辦學與教育
“生活即教育”——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張老師創辦的華坪女高不僅教女孩們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女孩們生活——向貧窮與落後發起沖鋒,用超常的精神改寫個人命運。華坪女高的第一屆高考,三年裡全體師生使用了“拼命”式的苦教與苦學,隻有如此“背水一戰”才能讓女高(女孩們和學校)有出路,即用升學率來證明自身改變命運的能力和保住學校聲譽。這就好比抗美援朝戰争,中國隻能且必須參戰,要用落後的武器、依靠強大的精神與意志戰勝敵人,證明這個國家不是好欺負的。這既是可喜可賀的,又是當下不得不而為之的唯一方式。好在華坪女高在張老師的引領下,獲得了“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美譽與成就。張老師的偉大之處在于,她像戰士一樣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得失地為教育事業而奮鬥。
二、周善群為人處世值得稱道
這位縣教育局長的名字和他的處世為人是貼切的。開始以為他是一個和稀泥的和事佬,可當他說張老師是愚公,接着能親自陪張老師招聘老師(并當司機),之後帶着東北臘腸、一句句道出張老師不能當女高校長時,發現了他的人情味,然後是開學雨天他點醒馬勇強要發揮黨組織帶頭作用,以及再次帶着降火湯說服張老師“合并”高三事宜,他真的是為女高的前途命運着想和盡力扶持張老師。他幫谷雨找課本時向陳主任付了錢,且限定下午辦到,生氣而不失情理。一個體制内的局長,能夠在“制度化”下盡力做好工作,并不失人文情懷,真的是值得肯定和稱道的。

三、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

當下社會的現實主義可謂是功利主義,自利的行為多,利他的行為極少,加之市場經濟下的競争與人口流動,使得生活幾乎變成生存和适應,人際的心理距離較疏離,這讓人世間少了許多溫存與關懷,可謂冷漠無情見得多了,人心少了關照,精神之光也就暗淡了。所以本劇的彈幕總有“淚流不止”之語,人們的内心被劇中(其實是真實的人物)人間至善所感動不已。可是大多數人把這個“現實主義”當成“理想主義”了,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愚和自誤呢?!現實主義本是自利利他的 ,理想主義的目标即為自利利他。可眼下大多數人認為“功利性”行為是符合現實的,而自利利他的行為就是理想的、甚至傻瓜式的。劇中最早離開的那位女老師走前發表了一通忿言,好多人覺得可以理解,其實是不能接受的,首先這樣做缺乏對他人的尊重,其次她此刻離校傷害了學生們的求學之心,最後她過于沖動,因為她似乎并未找到下一個工作單位。總之,她的做法不自利、也不利他,違背了一般的處世原則。她不是“現實主義”的,反而是“理想主義”的。有人說,好大學的畢業生就該去大城市、賺更多的錢,其實這是不自洽的,當個人不知道人生目的時,在哪裡都是盲目、迷失的,在大城市則會付出更高的成本與代價。因此,現實和理想如何劃分、有沒有必要分界?這些需要個人認真思索并且實踐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