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楊金山坦然接受自己的生理缺陷,不一次次給自己的妻子以非人的施暴和折磨;如果楊金山對自己的"侄子"楊天白不那麼吝啬,慷慨一些(過與不及都是惡),不至于讓楊天白年近四十還不談婚論嫁,也許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導演在楊金山這一角色刻畫上幾乎呈現了十足的惡,我們作為觀衆看楊,幾乎未發現這個人身上呈現什麼善意。至于多年前收養楊天青,不知是憐恤他孤苦,還是為了多一個不要錢的勞力。我希望是前者。因為這樣人物的塑造會更加立體豐滿,對人性的探索也更加合理。

菊豆顯然是悲劇的化身。被買來,被虐待,為了求生,與楊天青私通,生下楊天白。你在她身上會看到一位舊社會不幸的女性所遭遇的真實的不幸。她為了求生,犧牲道德。這折射了她的價值觀:生命>道德。最終的結局,菊豆也沒有善終。她的男人落水死了,孩子毀滅了他的男人,而她在一場大火中了卻殘生。我想了想,如果是國外的作品,也許會呈現"忏悔"的元素,而在"忏悔"中就會産生救贖或重生。這部作品沒有,這部作品隻做到了呈現,任悲劇一代代輪回,缺乏超越的視角。因此讓人很壓抑!我總算找到原因了!在苦難中,如果沒有超越的存在,那隻會演變為輪回,而不存在任何"真實的盼望"!

楊天青,這個男人,顯然是比較怯懦的。他身上,缺乏勇氣,所以他沒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女人。這好像也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國男性群體。看着這個人是善良的,忠厚老實的,但同時也是軟弱的,缺乏擔當的。勇敢,并不一定意味着對抗,但它應該承擔責任,承擔自己犯下的"罪"所帶來的後果,并有所贖罪的行為,比如保護好自己的女人孩子以及組建的小家。這裡也反映了中國文化是缺乏"罪"感文化的,但是中國文化是有"恥"感文化的。不管是菊豆,還是楊天青,即或楊天白,他們都有強烈的羞恥心。我想到了大衛,大衛就做的很好。他為自己的罪憂傷忏悔,但是當他和烏利亞的妻子私通生下的孩子去世後,他得着了釋放,于是善待妻子及之後的孩子所羅門。他在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負責。也正是因為有一位超越的存在,因為大衛及大衛之家都真實地經曆了恩典的臨到,而不是徹底的毀滅。

好的作品呈現的都是有關道德的張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是,許地山的《春桃》也是,《菊豆》亦如此。這個世界能以存在,一定是有上帝借道德為準繩來施展膀臂的。我們都相信上帝是賞善罰惡的,我們也相信好人會有善終會是普遍的準則。我們會有關于"神義論"的困惑,正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對道德的笃信與期待。

所以從結局與立意的角度看這部影片是成功的。因為不道德至終走向了毀滅。有一位豆友的觀點很好,他說"楊天白"代表了道德裁判的角色。我很認同。

可是,電影中這個道德裁判的化身是冷血的。他完全不同于我們的上帝。我們的上帝是超越的,他在每次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總會帶領我們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他會在逢道德困境時提醒我們以堅守不要輕易犯罪;他會在我們跌倒犯罪時引導我們真誠地憂傷悔罪,借着我們的悔罪更新我們的生命,給我們開出路,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轉機和祝福。

這是我的思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