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劇雖然不能作為正史來看,但是作為影視化作品,給不願意讀古書的年輕人看看還是不錯的。陳寶國來飾演漢武帝劉徹是合适的。

2.電視劇,特别是曆史題材,經常會出現讀錯的字,比如魏其ji一聲候啊,冒mo四聲頓du二聲單于等等,就這兩個印象深些,其他的要是再看能想起來

3.影片剪輯不好,戰争場面也拍得太馬虎,有的時候很出戲啊。

4.雖然不能用正史來要求這部電視劇,但是有幾個點,我必須說一下:

第一,南宮宮主确實是漢武帝的姐姐,但是她并沒有遠嫁匈奴,而是嫁給了張姓侯爺。整個西漢曆史,西漢沒有真正遠嫁過一位公主去匈奴和親,都是宮女或者宗室女(王昭君也隻是宮女而已),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戚力量太強了,就是皇上想,外戚也不會同意把自己的女兒孫女外孫女嫁到匈奴去和親的。皇上家本來人口也少,自己家女人都忙着嫁給王親貴族内部和親的,也真沒閑人遠嫁匈奴。如果皇帝真的派出公主,那麼說明匈奴已經有能力威脅到都城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匈奴隻是擾邊,燒殺搶掠但是還沒有能力進攻關内。

第二,王娡。臧兒是燕王臧荼的孫女, 她也是漢景帝劉啟第二任皇後王娡的母親,漢武帝劉徹的外祖母。臧兒先嫁給槐裡的王仲為妻。王仲死後,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所以日後的王娡有同母異父兄弟王信和田蚡田勝等。 臧兒出生時比較富貴,家庭變故後才淪為平民,本人就很有政治頭腦。臧兒的長女王娡嫁給平民金王孫為妻,生了一個女兒金俗。臧兒找人為子女蔔算,結果說她的兩個女兒都該是貴人。臧兒于是就把女兒從金氏家中強行接回。金王孫覺得很荒唐,又很憤怒,不肯和妻子離婚,臧兒于是把王娡送進了太子宮中,金王孫也就找不到王娡了。太子劉啟很寵愛她,封為美人。所以王娡本身入宮目的明确,十分懂得邀寵,也十分聰明,聰明的人用到政治上自然就有政治頭腦,用到床上自然就有魅力,這個女人十分不簡單,她的三個同母異父的兄弟也都是弄臣,大哥王信最先封侯的,除了本劇的田蚡還有個弟弟田勝。但是本劇隻讓田蚡出來了,好像王家就他一個國舅弟弟,如果真是這樣,劉徹也不會容忍外戚王室很多年。王娡和窦太主也是聯手了很多年呢。

第三,窦太後。早在漢惠帝初年,有一個叫做窦漪( 《史記索隐》記載其名為猗房)的民女以良家子身份入宮為婢,伺候呂太後(呂雉)。所謂良家子,在漢朝時,是指從軍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為良家子,後世以奴仆及娼優隸卒為賤民,以平民為良民,遂用以稱良民子女,這也是古時候區分良賤的重要等級界線。窦漪聰明伶俐。之後,呂後為了羁靡諸劉而“出宮人”,每個諸侯王送去五個宮女,實為監視。窦漪也在此列,窦漪是清河郡觀津縣人,離趙國很近,因此去找負責此事的宦官行賄,想将自己的名字寫到去趙國的名簿上,結果宦官不知是忘了還是按照呂後的意思亦或者是命運的安排,窦漪被安排去了代國。這一次陰差陽錯不僅救了窦漪的命,也改變了曆史。那個趙王叫劉友,公元前181年,趙王的王後(呂後的人)因妒生恨,誣告劉友造反,趙王被呂後囚禁以至于活活餓死。 這個代王,就是日後西漢第五帝劉恒,正因為去了代國,才得以日後成為大漢皇後、皇太後和太皇太後,稱霸後宮、把持朝政十年。窦漪之後,漢朝還有一個女人同她一樣也是命運造化,她叫王昭君,因得罪畫工被刻意醜化,失去侍奉帝王的機會,卻意外與匈奴和親留名青史,這是後話了。劉恒登基前後兩個月内,劉恒原配(體弱多病早逝了)給劉恒生的四個孩子都離奇的病死了(劉恒登基後,即下令廢殺了劉弘及其四個兄弟,所以算一命抵一命吧)。劉恒另外寵愛的慎夫人沒有子嗣。于是,劉恒登基後就冊封窦漪為皇後,因為她是民女,沒有娘家勢力,所以朝臣們也都同意冊立窦漪為皇後。呂後和窦漪為什麼都信奉黃老之說呢?不僅僅是黃老之說玄妙無窮,更是因為他們都懂得帝王的無情和多情,隻有無為方能自保安身,隻有活到最後才能笑到最後,不争才是大争,明争則必死。窦太後曾在呂後身邊做宮女,耳濡目染,進劉恒王府多年一步步熬到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她推崇黃老之術有很多深層原因,甚至還涉及到分封制等等,她不喜歡腐儒,但從不拒絕能臣,本劇對她的刻畫和她對漢武帝的影響還是應該在多一些筆墨。漢武帝劉徹先後清除窦氏、王氏兩大外戚勢力,既是對他極大的鍛煉,也為日後西漢政權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漢武帝對于窦太後和王太後并沒有很好地理解老人們的深慮,到了晚年險些釀成亡國大禍,發布輪台罪己诏,轉而又默默實行了黃老無為之治,那個時候,難道他不會想起他的奶奶嗎?他不會想起秦亡之根嗎?本劇隻是流水賬一樣把大家一些耳熟能詳的大事都點到為止,但是漢武帝的内心世界還是觸及太淺,沒有創新式的反思是一大遺憾,他的一些台詞多是按照史書照搬,缺乏有曆史依據的藝術創造是很大遺憾。

第三,劇中兩次提到呂後對冒頓單于的回信一事,但是劇中的表達是片面的,這個故事并沒有講全,而且容易造成誤解。漢惠帝劉盈時,季布擔任中郎将。漢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使者帶來冒頓單于向呂後的求婚書信,侮辱呂後,出言不遜,呂後大為惱火,召集衆位将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将軍樊哙說:“我願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各位将領都迎合呂後的心意,齊聲說:“好。” 季布說:“樊哙這個人真該斬首啊!當年,高皇帝(指劉邦)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麼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面撒謊!再說秦王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才引起陳勝等人起義造反。直到現在創傷還沒有治好,而樊哙又當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動蕩不安。”在這個時候,殿上的将領都感到驚恐,呂後因此退朝,終于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如果沒有季布反對樊哙攻擊匈奴的建議,呂後可能就不會采取和親之策,西漢初立就和冒頓單于開戰,結局真不好說,冒頓單于就是當時的成吉思汗啊。呂後并非沒有血性之人,面對冒頓單于羞辱之詞怎麼能一聲不吭呢?但是呂後從谏如流,最終權衡利弊,眼光放遠,忍辱負重,才有了那封回信。

5.其實,我本人不喜歡看漢史,因為整部漢史記述到處是坑,而且漢朝曆史看起來特别窩心,看得長籲短歎,西漢一朝從開國皇帝到劉嬰,就漢文帝、漢宣帝還不錯,漢昭帝死的太早又太離奇,漢武帝是個幸運的敗家子,其餘都是夠荒唐的。看曆史特别是漢史要有很強的獨立思考意識。為什麼說漢武帝太幸運了呢?說秦亡是因為秦朝暴虐、大興土木又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人等等,哼。秦始皇陵不管它修了五年、十年還是三十幾年,按照記載,無論怎麼算,也沒超過40年!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茂陵修了53年,《晉書·索綝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費用,不管晉書寫的真假,我就不信茂陵用的錢和人比秦始皇陵少!漢武帝和他家祖宗三代都得感謝秦始皇他們一家,要是沒有秦長城,估計西漢都等不到劉徹反擊匈奴,沒有長城匈奴跟你和親嗎?劉徹和匈奴打了44年(還沒算其他地方呢,輪台罪己诏之前年年在打仗),秦始皇統一六國才打了10年啊,要不是趙國耽誤了點兒時間還更快!你說誰更窮兵黩武?人家秦始皇統一六國也是赢家積累了百十年的基業才能一統天下!劉徹祖上三代攢的錢多還是赢家百八十年攢的錢多?不要以為看過《過秦論》就能知道秦為什麼亡?!單論窮步黩武、勞民傷财西漢早就亡在劉徹手裡了,他劉徹比嬴政在這兩個方面簡直是碾壓,但是為什麼秦亡了,他西漢沒折在劉徹手裡?這個問題當年我研讀秦漢曆史時候很認真的思考過。我覺得本劇如果從劉徹回憶錄的方式去反思這些問題,會更有深度,比流水賬有意思,流水賬看史記和漢書不就得了。

秦朝滅亡的根源在軍事上是用兵不當,中央特别是京畿空虛,主力兵都派出去打仗了。陳勝吳廣算個屁啊,陳勝吳廣很快就被滅了,真正亡秦的還是異姓諸侯王!而且秦始皇始終沒有把繼承人的問題處理好,嬴政沒想到自己死得那麼快,身後事考慮不周全,所以秦速亡。如果秦朝在這兩點上安排好,秦朝就是再打個幾十年也沒啥事。史官就愛拿農民起義說事,哪個朝代沒有造反的?哪個朝代是真正被起義軍滅了的?清朝腐敗成那個樣子,是白蓮教、義和團還是太平天國給清朝滅了?永遠都是諸侯和貴族利用亂世奪取政權。秦朝打仗窮也沒有公開賣官鬻爵啊,漢武帝劉徹搞得贖罪錢那是和珅的祖師爺,劉徹用的酷吏就比秦始皇少嗎?也沒看到劉徹時候因為這個起義的啊?說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是史官給他臉上貼金,他是貨真價實的法家實用主義者,清朝才是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除了清朝八股文哪個朝代整出來了?劉徹殺豪傑殺的少嗎?他們劉家和呂後不算項羽和諸侯王舊部,就是自己家的功臣殺的少嗎?《過秦論》裡說秦的壞話,可以安到西漢、安到劉徹身上好好比比,都是八兩笑半斤。劉邦不傻,他就是靠着奸猾才能豎子成名的。劉邦建立西漢後,馬上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首先就是立刻大肆誅殺項羽舊部,其實就是誅殺異姓諸侯王,誅殺名将俠客,連自己的功臣都不放過,大封同姓王,而且都安排在了都城附近,解決中央軍力空虛的問題!其次,殺的差不多了才表面上提出和平、休養生息這類的,一是好聽,收攬民心,最主要的是怕再打下去自己都打下台了。劉邦也沒想到自己死那麼快,他殺那麼多人,上天能留他嗎?本來去平叛,結果中了英布一箭,不久就死了。但是,對比秦朝,劉邦有一點還是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那就是太子人選上。不管是劉如意還是劉恒,哪個王子都是比劉盈更合心意的,但是礙于呂雉,劉邦最終隻能選擇劉盈。劉邦不是不知道主少母壯的道理,關鍵是呂後他也除不掉。劉邦當時認為,不管誰接自己的班,江山畢竟還是姓劉,劉邦又留下了周勃和陳平來制約呂雉,這一點上劉邦可比他子孫看得遠多了。可是,這個太子人選終究還是影響了西漢的氣數,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都沒能解決呂雉外戚專權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了西漢的命。劉邦分封劉姓王不是錯,錯在大小和位置上。劉啟和他兒子劉徹都蠢在矯枉過正和過于急躁上,到劉徹這一代倒是徹底解決了同姓諸侯王的問題,但是皇族同姓羸弱,最終導緻西漢亡于外戚之手。劉徹應該在同姓諸侯王的大小和位置上好好研究,而不是徹底讓同姓諸侯王失去了抵制外夷、拱衛京師的作用,隻留下了虛名空耗國庫而已。劉徹沒有認識到:隻要異姓不封諸侯王,同姓諸侯王就是反,這江山也姓劉,把同姓諸侯王弄廢了,再有造反的,江山可能是要改姓的。劉徹和乾隆屬于差不多的一類,看似明君聖主,實則驕奢yin逸、好大喜功,為逞一己之快,為彰一時之名,把兩三代人做的事硬要一代人做成,自然是極大的透支了國力,加速了王朝衰亡,卻并沒有解決真正症結所在,對王朝興亡之道還是目光短淺于一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