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取得比较激进,但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看了这部片子的一些短评有感而发。
片中的海媛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在影片中,她带给人的感觉是冷漠的,自私的,无情的,从一开始对于殴打案指认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到后来在福南面前对众人说谎声称自己没有看到福南女儿遇害的过程,处处都体现出海媛是一个冷漠的人——尽管是儿时的挚友,对她的苦难也可以做到漠不关心。许是挚友的冷漠让福南绝望而愤怒,让她一路追杀至了警局。初看这部影片时,我本以为会有一个海媛被福南杀死的结局,然而编导笔锋一转,最后竟然是福南死了——
——而杀死她的正是海媛。
不管是不是防卫过当导致的悲剧性意外,但我们说这是一部电影,情节都是设计好的。尽管海媛在后来做出了一些“弥补”性的措施(指认殴打案案犯),但海媛这个角色并没有因此“洗白”。总的来说,海媛仍然是“讨厌”的——共情力弱,冷漠,还杀死了最动人的角色福南……或许编导也并不希望观众们喜爱这个角色,所以安排了这些“揪心”的情节。因此,从大众心理预期来说,该死去的应该是海媛,活下来的应该是福南。这样即可以为福南的复仇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又可以带给大家一个稍显温柔一些的结局——福南带着希望继续在首尔城打拼,继续活下去。
然而,编导偏偏选择了一个会让大多数人最感到不适的结局,让“讨厌”的角色杀死了“动人”的角色,使得整部影片的悲剧性色彩再度加重,引发诸多争议。不过,这篇影评不是为了去讨论那个角色好那个角色坏那个角色高尚那个角色下流那个角色受人喜欢那个角色受人厌恶……毕竟,就像前文说的,这终归是一部电影,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角色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情节,都是经过设计的,设计来是为叙事主题服务的。因此,无论美丑好恶,不能因为喜欢或者讨厌一个角色或者情节而去给整部影片定性,而是应该带着编导的设计用意去考量影片质量来评价角色与情节,甚至评价影片本身。
所以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从海媛的角度,尝试从以下几个问题的提出,来试图理解编导设计这样一些“揪心”情节的用意,阐释这部影片在同题材电影中出色的地方,并回答标题问题——海媛该不该死?
1、为什么用海媛来导入故事?海媛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很重要吗?
从情节表现占比来看,我认为海媛是这部影片的配角,主角还是福南。但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海媛才是叙事的主体部分,整个故事从海媛而起,因海媛而终。如果影片只是为了聚焦于叙述福南的苦难与反抗,表达女性困境与女性意识等主题的话,完全没有必要在一开始用一个女配角来导入故事,并且在福南未登场之前花大量篇幅渲染与刻画海媛这个角色,讲述她目击案件啊、与同事矛盾啊等等等等。重点是福南,这些情节是否多余?海媛既然是女二,一个烘托叙事的配角,这样的情节安排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多结合一些影片情节来讨论,并先明确编导在影片中试图传达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女性是一种处境,这是女性主义的一种共识,也是女性应有的一种意识。无论是影片中的海媛,还是福南,还是福南的女儿,甚至是无岛上被福南杀掉的那些老太太,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女性,且都受到了只有女性才可能会受到的规训,同化,压迫等等,是“结构性压迫”的一个个鲜明的例证。作为女性,她们无论身份地位,都被困在这样的一种处境当中,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看待男性,如何与男性共存,甚至是否与男性共存。
女性无时不在受到来自男性群体,男权社会的压力,这种压力或体现为对女性的压迫,或体现为对女性的规训,或体现为对女性的同化。然而,女性的压力并非全部直接来自于男性,那些深受父权与男权极端意识形态影响的女性,以及一些非亲历者、旁观者的冷漠也造成了女性的困难。
这种问题一直都存在,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只不过在不太发达的无岛上,这种问题体现的更加极端。这种压力在无岛上升格为了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家暴、强奸这种事在岛上随便发生,以及老太太们沦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帮凶,一起教训年轻女性(福南及福南女儿)等等——无岛放大了这种性别问题,放大了这种父权与男权的压迫表现。
相对的,这种压力在发达的文明都城首尔,体现的就相对不那么激烈,不那么直白一点。但职场上女性的就业问题,涉及两性的暴力案件等等的一些问题仍在说明着,尽管是“文明”的社会环境下,针对于女性的这种压迫与规训仍然存在。
所以,无论是无岛上的福南,还是首尔里的海媛,无论这些女性身份地位如何,阶级背景如何,她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所面对的这种压力是一样的,只不过所经受的程度不一样。明确这一点,才能更好解读影片,解读海媛。
那么,面对共同的性别困境,女性们是怎样反应的,女性们的选择如何?影片结合社会现实,借角色故事向观众介绍了女性的几种选择。
一种是反抗,攻击并消除那些造成压迫的对象以求宁静,譬如福南。福南的反抗,是那种在极度压迫下的爆发性的反抗。在这种矛盾最为尖锐的无岛上,福南选择手刃这些压迫她,折磨她的对象,将他们用最残暴的方式处决,并一路追杀海媛等等。
一种是妥协,好让自己委身于那些造成压迫的对象以求和谐,譬如无岛上的老太太们。老太太们何尝不知道福南丈夫的可恨,也会在福南女儿死后哭泣,她们只是妥协罢了。妥协源于长久性压迫造成的麻木,是待了“五十年”被磨灭掉希望与斗志后的无奈的选择。
一种是争取,在那些造成压迫的对象中奋力闯荡出一方立足之地以求安身,譬如海媛。海媛是那种典型的都市职场女性,能够在首尔金融圈立下脚跟肯定是靠实力与汗水一步步拼出来的。她对女实习生说“美色在这里撑不了多久”,更加印证了她是凭借自身努力闯荡到这里来的。
明确了片中各种女性的选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海媛。为什么说海媛选择的是“争取”?因为海媛没有反抗的强烈动机——她是都市里的独立女性,有职位,有地位,有收入,尽管遇到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对她的影响不大,也与她无关,她没有什么理由要冲突,要反抗,要想福南那样去激烈的对决。她也没有“妥协”,自己一步步凭实力而不是“美貌”换来的今天,有钱有身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便可以理解海媛的“冷漠”了。
海媛作为女性,与女性同胞们面对着同样的困境,目睹着同样作为女性的苦难——但她却不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也就不理解这种困境,而这也就是她“冷漠”的根源。她当初走出了无岛,摆脱了那种环境,努力争取来了今天的生活,所以便可能认为片中被殴打的女人,留在无岛的福南母女等等的女性的境遇与她不一样。海媛甚至有可能还会觉得这些女性的苦难是个人选择与努力的差异造成的,便带有一种傲慢在审视这些事件。她审视自己的昔日好友福南,心里是不是会在说“你这样还不是因为你当初没有离开”。影片开头指证时她明显有些“不耐烦”,被混混挑衅也觉得没什么,忍忍就回家了;福南求助她时会觉得福南说的那些话(丈夫对女儿的行为)是谎话;看到福南杀人第一反应是觉得福南疯了也要杀掉自己——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海媛的“冷漠”,一是因为不自知(觉得自己不是也不可能是受害者),二是因为不理解(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在女性身上吗)。海媛没有遭受这样的剧烈的痛苦,也无法共情这样的痛苦,因而“冷漠”。
实际上,从处境的角度来讲,海媛更像是代表了大多数普通女性,大多数生活不像福南那么压抑,没有囿于家庭,没有遭受过严重PUA,没有遇到过什么很极端的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的女性。相反的,现今文明社会,大多数女性有收入,有安身之处,过着正常生活,每天审视新闻等等的;而不是居住在无岛那种地方,像福南一样天天被丈夫和老太太们奴役——更没有杀过人。尽管女性困境一直存在,但在现代社会,在发达地区,在人们的经济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大家却很难深切体会到这种困境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去把那些新闻当作一种小说情节去看待,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欲罢了,不会说去共情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更不会去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存在于这种困境中——这不就是海媛吗?因此,如果直接讲述福南怎么遭受压迫怎么反抗,怎么屠杀,怎么复仇——大多数没有观众是难以深入地去与福南共情的,更难以深入地去体会到影片的思想精神所在。甚至说,没有相关经历的观众很可能只会是把它当作一部猎奇片来解压观看罢了,不会存在什么深入思考的过程的。
因此,海媛这个角色的设计,是为了在电影里,提供一个观众的视角,让观众借海媛这个角色去观察与反思福南的遭遇,投入到这种结构性的悲剧叙事中来。 比起直白叙述福南的屠杀,不如在她身边再安排一个生活正常的普通女性海媛,让她亲自“感受”一下这种苦难存不存在,让她理解一下这种境遇,让她面对这种事情时再也无法“冷漠”。 也就是说,海媛这个角色,比福南这个角色,从生活状况上来讲,更普遍,更能代表现今文明社会的普通女性群体,也就更容易让观众代入。毕竟如果你是海媛,也不见得能够在那些紧张的时刻勇于出手相救,拦下那些拳头,站出来为福南辩护——而这也才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情况。福南是一种浪漫主义与理想精神的体现,能够一路复仇杀到底,太不现实;海媛才是我们普通人的状态,看到福南也只会选择逃跑。
所以,海媛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在编导的创作目的中,显得十分重要,甚至某些程度上比福南还要“重要”,因为她代表的是多数人多数女性,代表的是大众立场,代表的是普遍状态。或者说,海媛代表的其实就是一类不自知,不理解,不关心,不帮助的“看客”群体,而这种群体又是最广泛的。从海媛的视角来认识福南的故事比直接叙述福南的故事,效果要好得多,叙事也更深刻。对于角色的设定,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男性压迫这个共同的凶手面前,福南是既定的受害者,已经惨遭过毒手(但反击了);海媛是未遂的受害者,或者说是潜在的受害者,只要她作为女性存在,就有受到这种迫害的可能。现实中,潜在的受害者才是多数,才是普遍的。
2、海媛该不该死——结局的理解
“一个角色该不该死”这种问题的提出,意在让读者观众为这个角色定性,评价好坏。但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我不会去评价角色的善恶美丑,而是尝试用理解结局的方式去回答这个问题。
结合整部影片,我将结局想要表达的意思拆成以下两点。
一是福南死了,海媛活着。这是一部电影,是编导把福南写死的,也就是说福南的死是有意为之的。福南大可以活下去开始新生活,从而影片能够落下一个好结局。但从现实的角度看,福南可能拥有辛福的余生吗?她杀了那么多人,且不论该杀不该杀,至少也只能像个逃犯一样度过余生,谈不上幸福美满。当然,福南的死既然是编导有意为之,自然是因为编导觉得福南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走不通,只能死。结合前文,福南代表的是“反抗”一流,认为解决压迫的来源就不会再受到压迫,从逻辑上来讲也没问题。然而,她只是杀死了一些人,并没有“解决压迫的来源”,最后还遭到了男性的“黑枪”。也就是说,杀一个家暴的老公,杀几个规训的婆婆,杀一群讨厌的男人,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地还会造成误解,加剧偏见(海媛),是“死路一条”。福南的精神值得肯定,但福南的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实质,所以福南死了,是一条道路的否定。同样的,选择“妥协”的老太太们也一个个地被福南杀死了,说明妥协也不是一条应该走的道路。那么谁活下来了——代表“争取”的海媛,也是服从规则,接受主流观念,拼命内卷而时常过劳的普通女性,最终能够在这种处境中“活”下来。然而结尾有神来之笔——海媛去警局重新指认殴打案案犯,是否意味着尽管我们服从于这种框架努力卷得活下来了,但我们依然要反抗这种处境,打破这种规则呢?是否意味着这条路也不能是最后的道路呢?
二是海媛杀死的福南。最终杀死福南的,不是家暴的丈夫,不是好色的舅舅,不是那些老太太,而是同为女性的,看似最不可能害死她的,冷漠的海媛。有人可能会说海媛杀福南是应激性行为,不是海媛本意。但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这是一部电影,情节都是设计出来的。既然编导选择让海媛杀死福南,或许是因为比起直接的暴力,由冷漠造成的伤害更致命;或许是因为比起重复性机械性套板化地讲述女性的苦难故事,唤醒更多人对于这种困境的具体性理解更为重要,才应该是影片的创作目标。所以最终杀死福南的不是暴力,而是不关心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而是海媛。很多像福南一样的女性已经处于这样的苦难中了,如果大众对她们不关心不理解甚至是误解,那岂不是会对她们造成更大的,甚至是更致命的伤害吗?引入海媛这样一个福南故事中的旁观者,并最后在误解与抵触中杀死一个愿意选择反抗的福南——这恰是影片独到且出色的地方。
所以,海媛该不该死?我想表达的是,这种问题没有回答的意义,讨论这种问题就回避了影片所要传达的精神。海媛已经杀死了福南,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又已经杀死了“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