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从视听层面就已经十分失败。

开场20分钟的突击行动:

1、镜头过于晃动,影响视觉观感。

2、节奏太慢,人为紧张。(主要因为交战双方意图不明,作战任务执行混乱。)

3、特种作战未能体现海军风采,敌方的潜入,飞行兵的设计缺乏现实经验支持,都让人出戏。

4、升级到潜艇作战,专业术语过于密集,没人乐意在影院去听潜艇作战说明书(作战专业性与观赏性的平衡,往后也一直没做好)。归结原因:剧作层面就不够成熟,只能搞各种交叉剪辑去凑紧张气氛,观众听不懂+快节奏展示,就导致镜头显得非常混乱。王俊凯的天才雷达兵给的镜头也过于刻意,因为缺乏意义铺垫。(他这样做有什么价值?)

就这样,观众在影院中度过了毫无价值的二十分钟。

20分钟结束后,既没有什么炫技的点,也看不到什么真正震撼人心的高科技展示,同时,没有一个人物是成立的,让人印象深刻(记住名字)的。随后紧接比武,也是意义不明,莫名其妙就枪赛,莫名其妙就打架。

25分钟时,电影(剧情端)才正式开始。标志是导演开始给片中人物布置任务了,比如“潜艇存在代差”,“雷达兵听不出来信号”,观众才获得了一个大概的观赏方向。但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所书写的题材,至少有三个问题还应该涉及到:

1、凸显新时代的海军形象(因为它就是拍的海军故事,这点不言自明。)2、明确潜艇作战的国防意义(之前没有,会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毛主席非得搞出核潜艇? 要讲清楚这些。不能只是虚构假想之敌。)3、“潜艇”的完整性与神圣性。(完整性是指对拍摄物的完整展示,神圣性是人对物的情感寄托,这两点有了,题材的类型属性才算合格)

(这三个问题关乎的也可以说是:形象(人)、意义(价值表达)、图腾(承载物)。比如一部赛车电影:一定是要书写一位或多位赛车手,物质层面要有一种神圣图腾:赛车美学(动人的马达声、空气力学等等),同时也要有人性态度方面的追求,比如竞赛题材对胜利的认识,赛车手就是追风者、向往极限的速度和操纵力等。赛车电影已经是成熟制式 ,所以它的模式是有参考价值的,海军、海洋电影很少,主要是以航海发现为主,同样的海军题材貌似只有一部:灰猎犬号。它的一些优点如下:1、剧情节奏紧凑,80分钟的电影让人简直不敢呼吸。2、视听上有极致的技术表现,北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舰船的细节、深水炸弹的爆炸效果,以及最重要的音效设计:对“潜艇”的探听,都是极为抓人的,因为它是和叙事深度结合的。同时,全片还有无比清晰克制的叙事和极为内敛的人物表演: 影片跟《蛟龙》一样,也充满了专业的海军术语和战术决策,如“Z字航行”、声呐与雷达的优劣、驱逐舰的战术动作等。这并没有让普通观众感到疏离,反而通过主角清晰的指令和紧张的局势,让观众能理解每一步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感受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汤姆克鲁斯的独角戏也让人叹为观止。《灰猎犬号》制作人员们,一定是对当时的海战历史有着深刻的体认,同时也深谙的故事之道,所以才能呈现的这么有条不紊。)

那反观我们制作的电影,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就是非常失败的,1、海军形象是从之前粗制滥造的特种兵电视剧里直接调来的,人物高度扁平,除了狂的没边儿,再无其他特点。2、人跟潜艇关系的书写,几近为零。反而对士兵进行了高度的神话:比如王俊凯的神人声呐兵,他能听见鱼雷,潜艇就能活着,听不见大家就得死。(这种神人士兵,除了服务明星形象本身,我想不出有任何意义。)3、潜艇的展示部分,长镜头跟拍在狭窄空间里显得又乱又晕,跟没拍差不了多少。 4、核潜艇的意义阐释:“核潜艇是共和国的脊梁”,“怕死不干潜艇兵”这些价值宣讲。都显得十分生硬。

之后的作战。反派出场:小国将领叛权,要毁灭世界。阴谋行动太直白,流水线化,没有留下任何悬念空间。靠我方电话通信就完成了解说,没有什么故事层面的复杂性。

紧接着就是追捕任务, 作战追踪,从静到动,又开始让人感到凌乱,问题在于人物空间关系的分区不明。各部分兵种没有设计好典型性的任务形象和动作。这时也穿插了一组人物的情感矛盾线出现,一种类似警匪片中的父子爱恨纠葛,士兵弟弟反复强调着“公平,只要公平” 但是影片的类型定位,应该是一种保家卫国的宏大叙事,不是向内的社会结构的批评,对外应该讲的是牺牲,为着崇高的牺牲,传承、牺牲这些更高价值的东西。那这条情感线因为类型定位不清,在这里的穿插就太窄化太单薄,一下子拖慢了节奏,是编剧在主辅线索编织上的失败。

最后,特种入侵和潜艇作战, 戏拍的都不好看,全是视觉上的过场戏。 全片游戏化的感觉太强了了,太阳、月亮、恒星种种代号,都显得非常轻浅,没有任何大国重工的气质。 与boss机器狗的交战场景完全做成了游戏,但是游戏节奏也很糟糕,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紧张。 潜艇的命运前面也说了,全靠那个神人来决定,非常非常糟糕。

总结而言,作为一部投资数十亿的商业大片,《蛟龙行动》失败的原因,在于 类型定位上的不清晰和海洋战争制作水准上肉眼可见的糟糕, 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形式审美,也没有相应深刻动人的价值传播,更无需提对假想敌(老美)的不敢想象,笔触不敢深入复杂的国际政治,不去憧憬中国海军壮大后,对美式海洋霸权的冲击和持剑行商的大国荣誉感,反而用温吞的救世主游戏来投机取巧,那“无人问津”,也是自取其辱。

没能力拍,真的建议别再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