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在賣相上實在太像十年前的《建黨大業》了,完全相同的題材,同一位導演黃建新,十年前扮演隻有一句台詞的一大最年輕的北京代表劉仁靜的黃軒在見識了妖貓、洗淨了芳華、經曆了山海情後,剃了平頭在片中飾演劇情的串線人——一大組織部長李達。選擇以李達為主視角,很大程度可能是因為這是上影投資的片子,發生在上海的故事,李達、李漢俊是上海代表,李達還有一位跟向警予、蔡暢齊名的傳奇妻子王會悟(倪妮角色)。不同于中影出品《建黨大業》的正面強攻、宏大叙事,雖然也是數星星一樣的群賢畢至,露臉無白丁,但上影這次要做得更有腔調,一股撲面而來的海派浪漫主義。

“北洋時期”——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段曆史的特點就是“亂”,是最難用鏡頭呈現。《建黨大業》裡的北洋枭雄們都是喜劇底子,周潤發的袁世凱、範冰冰的隆裕太後、範偉的黎元洪、趙本山的段祺瑞、馮鞏的馮國璋輪番切換登場,直到劉德華的蔡锷和當時還是傳聞黃曉明女朋友的AB的小鳳仙……當時的觀感就是随着演員跳進跳出,電影比曆史還亂,觀衆比導演還累。後半段真正的建黨大戲反倒被顯得頭重腳輕

《1921》開篇的曆史鏡頭剪切很精彩,城頭變幻大王旗,四十年的基礎曆史教育功不唐捐,相信絕大多數觀衆都清楚其中曆史脈絡,實景虛唱,反而舉重若輕,把重心放在建黨事業而不是背景介紹,這個處理為本片加分不少。

“五四風雲”——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南陳北李,2021年中國影壇當之無愧的第一CP。比起《覺醒年代》中兩個角色被神來之筆的塑造,陳坤和李晨不可謂不努力,但他倆明顯的“文氣”不足,從而更像是行動者而非學者和大教授。而密集的主旋律轟炸,也的确容易出現視覺慣性。看到經常演張國焘這次飾演李大钊的李晨總覺得有一點“突然”,他在片中對着将要去參加一大的學生囑咐:“這次我就不去了,你替我……”,我總覺得下一句接的是“這次你替我演張國焘”。陳坤和陳獨秀的相似之處或許就剩下他們都姓陳吧。陳坤或許誤會了陳獨秀是個“容易沖動的人設”。仲甫先生是撫育新文化運動的一把傘,陳坤更像是一把刀;遇到問題,陳獨秀更願意動筆動嘴,陳坤明顯第一選擇是動手;陳獨秀是一個思想家,陳坤更像是革命家;反正陳坤扮演的陳獨秀怎麼看也不像是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字,如果曆史上的陳獨秀是陳坤這個樣子,那麼他肯定是“左傾”,絕對不會犯“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

“青春光影”——車戲滑稽、文戲浪漫

黃建新的高明在于同樣的食材真正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兩道席面。《建黨偉業》是串糖葫蘆,曆史事件魚貫而入,一道道唱喏着端出來的滿漢全席,吃個熱鬧。《1921》是商業電影橋段十足的視覺米其林。《速激》系列的确為全球影壇培養了一批車技演員,他們在哈爾濱的“懸崖”上飙車嫌不過瘾,兩輛車跑到大上海的馬路上“撒糖”,在轉盤玩漂移華爾茲,還要隔着老電車同節奏跳探戈,最後還給尚未上市的無人駕駛汽車打了廣告……倪妮撒謊橋段的平面蒙太奇是主旋律電影的突破。甜寵劇手法用得并不違和,袁泉的造型很朋克,當然片方并不知道同期會上映一部《黑白魔女庫伊拉》。黃軒在窗口與囡囡對望的片段是本片最美好的段落,這一代青年演員中像如此深情、純淨的眼睛隻有他和朱一龍。向着太陽、向着美好、向着希望,每一位觀衆都會從心底湧出溫暖,這溫暖,就是力量。教員的奔跑戲是全劇的點睛之作,運動鏡頭無懈可擊,跑得地闊天高,跑得醍醐灌頂,跑得浴火重生,他跑過所有悲傷和無奈,跑到了人生的巅峰。身後禮花絢爛,街道分歧縱橫,世态繁如夢境,恰同學少年與風同行,奔向自由,他也就是自由本身,奔騰的思想與奔騰的身體一起重塑了那個年代,也照亮了中國人思想的天空。

...

“一大”——大浪淘沙,百川歸海

《1921》的一條叙事線給了工人運動,這是立意高于《建黨偉業》之處。革命者青史留名,而書寫曆史的正是這無數的無名者,而正是為了這大多數人過得更好,覺醒者才無畏犧牲成為英雄。

12位一大代表入列,導演非常理性地把燃點、淚點和笑點都交給了演技擔當——何叔衡,噢,張頌文。

...

年輕演員集體發揮不錯,劇情也的确沒提供什麼讓他們犯錯的地方。陳公博很“海派”,張超這個演員有一個能力,他似乎跟所有對戲的演員都能造出一個談戀愛的氣場。這不,他挑逗自己老婆,挑逗法租界巡警,跟張雲龍的周佛海看上去也不清不楚。不管他了,這個雙層大漢奸,但是還真不忍心踏上一萬隻腳。12個人,隻有教員和董老走到了最後,走上了1949年的天安門,他們其中六人也就是20上下大學生的年齡,曆史和命運雙重加持下,他們選擇成為了他們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