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單純但不單薄;沒有刻意的玩弄劇情的轉折,好像一切發展的結果都可以為觀衆隐約預料;但是也是這種身處“情理之中”的叙事基調将精妙設計、毫無冗餘的情節與事件串聯之間所迸發的張力放大、輻射,給予平白純粹的講述以同一時空下的普适性;一些社會風貌的刻畫以及與核心事件看似無意的關聯,興許也是為了強化這種渲染;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僅僅是在最平常不過的鏡頭中被闡釋得相當完美通透;尤其是八十分鐘左右一段默劇般的數個鏡頭,相當令人拍案叫絕;原想說如果就結構之精簡和表達之張力二者而言,本片确有名家短篇小說之風範;但這一段塑造,自然已經超脫了文字時顯單薄的陳述邊界,用一種獨特的呈現手法巧妙地構造了這段相當經典的表達——這無疑是隻屬于電影的美學語言
...
德西卡在情感調動方面無疑是行家裡手:他顯然深谙操弄銀幕後無數觀衆心神的個中門道,一種扣人心弦的力量透過簡單的起起伏伏,讓普通的情節藉由充滿張力的叙述手法得以豐盈;很難得有電影能做到這點:即使故事性薄如白紙,也能演繹得如此精彩,讓觀衆生怕錯過哪怕一秒的畫面
...
...
仔細想想的話,或許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乏善可陳;諸如父子關系的倒置等值得深挖的内容,又苦于本人心理學結課實在太早,精神分析理論也早已和期末作業一起抛之腦後,至少在看完不久的當下是暫時無法欣賞個中巧思,但這絲毫不影響本片的優秀以及(至少對我的)震撼——當父與子相依而行的背影在人海中漸行漸遠,湧入人流的默然,積滿悲怆的萬般言語,卻唯餘長久而揪心的苦澀在胸中回蕩;這一刻的情感于我而言,是無比真切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