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群友聊天中偶然提到這部電影,就想着來給它簡單寫個影評。
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回答一些看似簡單但實際非常重要的問題: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黨内、軍内争論到焦點之一,就是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包括紅軍除了打仗之外,還要不要做群衆工作?要不要宣傳群衆、教育群衆、組織群衆?要不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建立根據地?要不要把馬列主義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影片中除了毛主席、朱老總、陳毅、林彪等主角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還有一個有着“蘇聯範兒”的劉安恭,他的思維方式明顯帶有形而上學的特征,他機械地執行遠在蘇聯的共産國際和遠在上海的中央的指示,有嚴重的單純軍事觀點,還帶了流寇主義思想,他主張軍隊隻管打仗,認為“山溝溝裡出不了馬列主義”。他的特派員身份和對“蘇聯十月革命經驗”的堅信不疑,使他非常強硬,甚至可以說是頑固不化。他是一個極左的、一根筋的、代表機械唯物主義的那樣一個教條的僵硬的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好同志,他和戰士們在一起,身先士卒,最終在戰鬥中為革命英勇獻身。其實,毛主席很希望跟如劉安恭這樣的同志将來一起見證勝利的到來。如果可以,他很希望能夠和他們一起參加1949年的開國大典。因為毛主席有這個胸懷,他是一個襟懷坦蕩、心胸寬廣的偉人。就像在1945年的中央七大上,他仍然堅持選舉王明(陳紹禹)、王稼祥等人為中央委員。哪怕王明對他的錯誤閉口不談,哪怕建國後王明跑到蘇聯去在蘇聯寫文章罵他,他也依然堅持選舉王明為中央委員并把王明的每個月工資按時寄到蘇聯,直到王明去世。
回到開頭的那些問題上,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搞;民主集中制;我黨的執政基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搞的問題。思想不統一,沒有政治觀念,就是一盤散沙。紅四軍在贛南、閩西根據地面臨無比危險的形勢,危機四伏,鬥争環境極其惡劣,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依然堅持,隊伍不整頓,那麼拉出去也是死路一條。秉承蘇聯革命信念的劉安恭則堅持要軍事訓練,思想政治上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事實證明,始終是少數人的毛主席是正确的,而且這也被之後曆次勝利直至奪取政權直至現在所證明。所以,毛主席晚年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得很重,他反對所謂的“物質刺激”“利益挂帥”,他堅持“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黨指揮槍”的政治原則、提倡“四個第一”和“政治挂帥”,這些都是經過無數社會實踐的艱辛探索被檢驗和證明過的革命真理。

二是民主集中制的問題。我黨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則上創建的,自建黨伊始就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關于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傳統。所以,貫穿影片始終的問題就是民主集中制問題,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既明确要求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又明确要求善于發揮下級黨組織的積極性,體現了維護黨中央權威和充分發揮下級主觀能動性的有機統一。

三是我黨的執政基礎的問題。我黨的執政基礎,就是包括階級基礎在内的黨的群衆基礎。黨員幹部密切聯系群衆是增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的基礎工程。影片中,紅四軍要建醫院,當地群衆把家中的門窗拆了送來醫院當病床,毛主席看到暴風雨中無門無窗的農戶家,把自己和戰士的床闆送了出去;毛澤東同志為了掌握實情,經常主動下去搞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當地群衆打成一片,跟裁縫店老闆、造紙廠工人同吃同住,也赢得了他們的擁護和信任。林裁縫為紅四軍定制軍裝,造紙廠老闆臨走前送了一大厚摞紙。在革命戰争的艱難歲月裡我們黨同人民群衆建立起來的血肉相聯的關系,在今天看來依然讓我們為之動容。我黨最大的執政危險為什麼是脫離群衆?因為密切聯系群衆,是我黨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和靈魂所在!

四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主席這一生,始終都在堅持“實事求是”四個字。
1941年,他将這四個字作為校訓,送給了中央黨校,1943年,他再次為中央黨校親筆題寫了這四個大字。“實事求是”,這四個大字,至今仍镌刻在中央黨校的大門上。實事求是,也是我黨在面對内外敵人中一路上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所以,紅軍必須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也就是說,相對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紅軍必須代表一種更高層級的政治文明,必須具有顯著的先進性,隻有這樣,才能實現革命的勝利,才能救中國。
(而影片中的劉安恭并沒有意識到,離開毛主席的路線越遠,失敗就來得越快。以後還要流很多血、犧牲很多生命,才能使全黨、全軍明白這一點。)
另外,張一山塑造的一縱隊司令員林彪的形象也是一個亮點。影片中,他始終表情嚴肅,目光炯炯,作戰歸來彙報時,先問“毛委員呢?”雖然他是黃埔出身,又是跟着朱德一起上的井岡山,但在紅四軍七大到九大這段命運攸關的時間甚至是他自從上了井岡山以後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都是毛主席的堅定支持者。林彪的戲并不算多,但以他目空一切的孤傲性格,卻能夠真心主動地一路跟着毛主席,以及他作為紅四軍中最優秀青年将領的政治态度,都能從側面體現出毛主席在紅四軍中深厚的政治基礎和毛主席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政治眼光和戰略布局。
影片的最後,也通過林裁縫帶着兩個兒子、背着縫紉機參加紅軍從側面表現了紅軍的政治理想、紅軍内部人人平等的相互關系和毛主席的人格魅力。這也是對毛主席“政治建軍”的一個絕佳注腳,也為影片中的所有争論做了一個明白無誤的結論。
不過,《古田軍号》剛上映就遇冷,羅援少将在文章裡痛心疾首地寫道:“這部有三千六百多個鏡頭、有八千多名官兵參與、曆時八個多月的後期制作而完成的紅色經典,隻有百分之零點二的排片,有點院線無檔期,有的影院隻有一個人觀影。這位觀衆是一位老共産黨員,他看着空蕩蕩的影院,不禁流出悲憤的眼淚,哀歎‘先烈真不值得為這些人犧牲!我們總不能讓拍攝紅色主旋律的團隊拍一部賠一部吧!有些人辯解,沒有辦法,這是資本操作的結果,有些人說,這就是市場經濟……”
導演陳力請托羅援少将邀請一些革命元勳的後代來觀看《古田軍号》,來為這部電影作宣傳,依舊沒什麼效果。最後甚至都尴尬到了主創團隊捐出了自己這次拍片的全部片酬來邀請九零後青年免費觀看這部電影的程度。
也表現出這部電影的一個缺點:單純講曆史、不聯系現實。哪怕講得再好,離現在的普通群衆,特别是年輕人太過久遠。當大多數人為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發愁的時候,這種單一的主旋律叙事基調打動不了他們的内心。再加上四十多多年的曆史虛無主義橫行,早已在現實與曆史之間刻劃出了一道巨大的鴻溝,曆史的經驗無法成為照亮現實的指路明燈。這也是所有主旋律影視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後,讓我們重溫紅軍時期的入黨誓詞:嚴守秘密,服從紀律,犧牲個人,階級鬥争,努力革命,永不叛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