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劇情雷點,但絕對是一部特别療愈的劇,幾代人的青春交織重疊在一起,構成了弄堂裡獨有的煙火。
毛頭一家承包了我所有的笑點,不正經的爸爸混成了小老闆,天天追着毛頭小冊佬又吼又打,卻在和妻子離婚的時候不論舍棄什麼都不願意放棄兒子撫養權,會一邊在毛頭想考二中的時候連喝好幾場酒找門路,一邊在毛頭複習的時候給他潑冷水,告訴他二中不是人人都能上的,在毛頭拿到錄取後高興地要包下東方明珠,他無非是想告訴兒子,無論你什麼樣,爸爸希望你過好輕松快樂的一生,我永遠是你的底氣。
錢佳玥的外婆一定不是完美的,她重男輕女,把秀娥送去江西,保她的兒子留在上海,卻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背景下很多人的選擇。兩顆大白兔奶糖和幾十年對女兒的奚落彌補不了她對秀娥的傷害,但她會告訴佳玥,這麼要強的媽媽會因為佳玥能擁有一個更好地學習環境開口求她讓佳玥回上海。在癡呆後隻記得囡囡(秀娥)也是因為多年的心結吧。
秀娥的性格,呱噪神經質,仔細看會發現她的哭戲是最多的。她偷看佳玥的日記,希望了解她多一點(雖然方法是錯的,我看的很生氣)來彌補從小不在她身邊的遺憾;她把驅鬼神的迷信符紙發給鄰居老姐妹們,會因為不被大家捧場鬧小脾氣;在被媽媽誤解偷拿了手表和被女兒誤解又偷看了她的日記後,委屈地跑出門,她何嘗不是一個渴望被愛,被關注的小女孩。
肖涵和陳末的家庭也非常有代表性:肖涵早年喪父後乖巧懂事不給媽媽添麻煩,有着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隐忍;陳末有着嚴厲循規蹈矩的父親,常年因為父親的工作升遷搬家沒有固定的朋友,有些叛逆但活潑可愛。他因為她的明媚而松弛,這段感情線寫的挺好的,真的很有學生時代的純粹和浪漫。
簡單總結小輩的故事線,三個人的友誼可能有不平衡的時候,年少的暗戀可能也不圓滿,困惑的時刻也可能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但成長不就是不斷在迷茫中重塑的過程嗎。那群一起攜手淋過雨、看過夕陽的人們,是夥伴,也是彼此的力量。他們可以是卡門佳玥陳末肖涵常無忌毛頭劉劍鋒,也是秀娥愛萍阿佩芳芳張啟明錢康陳彭宇,也可以是你,和你記憶裡的他們。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追劇的這幾天,好像把上幾代長輩的故事都呈現在了我眼前。讓我突然明白了,原來他們也曾這樣熱烈地擁有過青春。
故事在弄堂裡厮磨,是文化存在極溫暖的一種方式。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