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喜劇文藝片來說,挺不錯的。其中挺多内容更能警醒人們一些東西。

作為媒體人來說,尤其是能在網絡上發聲的那些人,職業道德是多麼重要。播放紀錄片那段,笑着笑着就哭了。鏡頭之内,都是真實的片段,鏡頭之外,卻是不實的剪輯。眼見就一定為實嗎?更何況是在這個信息化和媒體化的時代!網絡上随便的一句發言,都有可能成為被評頭論足者被網暴的根源。

作為主人公的吳迪,也是一些普通人的縮影,他們沒有通過自己的奮鬥取得什麼世俗上的成就,他們喜歡談天說地、喜歡電影音樂會、喜歡在煩悶的生活中苦中作樂……他們不想他們的父輩母輩,花錢在娛樂生活上會“舍不得”,他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最終人到中年一事無成,曾經背井離鄉奮鬥,後來卻重返家鄉求生。

母親追求自由,像吳迪寫的人物那樣,她也有過去北舞的夢想,她鼓勵兒子到外面闖蕩,開開眼界,彌補自己的遺憾,也不想讓兒子将來和自己一樣遺憾。父親雖然對很多事情面露不滿,但他是真正愛家人的。母親去世後他看了好多遍她生前拍攝的影片,對于兒子偷拿錢雖然有氣卻理解,還想着完成母親的影片。

在母親拍完最後一幕沒出來的時候,我有想過可能是父親滿身泥濘回來了,也有想過是父親出了什麼意外,但都沒有。母親就那麼突然的離去了,人的生命好脆弱啊!也好突然啊!令人唏噓的是,母親辛苦一輩子,為家庭付出了太多,最後居然是在生命結束前夕拍電影取景才去到了那麼美麗的地方,發出快樂的歡笑。(在拍去别人家求情求工作的時候,感覺導演可能想對比一下母親和對方家裡的“母老虎”,但個人感覺不是很恰當)

誠然,這部電影可能是不完整。沒修好的手表,沒吃完的綠豆冰棍,沒拍完的電影,沒來得及的告别,沒寫完的故事,沒交代的結局……生活是苦難的,還需有人劃着斷槳繼續前行。

在吳迪和馮柳柳最後堵車路上想見的時候,我依然幻想着吳迪的電影會拿一個獎回來證明自己,依然在幻想着他們倆尴尬交談,依然幻想着吳迪起訴電視台惡意剪輯為自己發聲……

一樁樁一件件,然而生活不像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多了。吳迪的生活也随着打下那行字截然而止,就像拍攝電影時喊的“卡”一樣,可又有誰來喊出那聲“Action”呢?也許就像吳迪母親說的那樣,人活一世,是活給自己看的,其中的酸甜苦樂,榮耀屈辱,隻有自己知道。吳迪也繼續着他無人旁觀的生活,活着自己的生活。

比較喜歡裡面的小攝影師,有些男孩的中二與熱血,又有幾分俠肝義膽,還有屬于自己做事和對待熱愛的态度。

美中不足的是前篇有些過于冗長,但裡面的笑料十足。還有些可惜的是妹妹的角色,感覺有些過于工具人了,因為要拿傳聲筒就刻畫一個前期健身的形象,後期也開一個健身房。為了胡歌和高圓圓去看的,不知為何感覺反而主人公沒有那麼出彩,可能是因為大家都也隻是萬千世界,芸芸衆生中的千萬分之一吧。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我們的生活,走走停停,依然需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