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三個人的畫面,過頭的複古色調,讓我不經懷疑:是什麼韓版燃冬或者其他三角狗血劇情。緊接着24年前男女主因為女主全家移民加拿大而分開的故事,兩個12歲的少年少女,一路沉默着回家,最後走到了分岔路口的長鏡頭讓我慢慢沉下來。

...

算是常被拍攝的電影主題:移民、身份認同此類,并沒有太多新意或者說新的角度。所以整個故事當我看完三分之二時在我心裡還是個三個星的電影。但從男主打算去紐約找女主,從娜英和猶太人老公亞瑟的對話開始,我才感受到這部電影的魅力。

亞瑟:你知道你說夢話的時候用的都是韓語嗎?這代表着你心裡永遠有塊地方是我抵達不了的。而娜英說自己并不知道。這點出了娜英最内心深處的向往,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抑或是假裝不知道。

...

亞瑟:你對我而言是非常絢爛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對你而言我是否也同樣重要。你移民的終點是我,你覺得這樣好嗎?娜英:這是生活。現實就是你在我身邊。不要忽略我愛你這個前提條件。這段對話很觸動我,導演沒有把亞瑟刻畫成一個很可惡愚蠢的白人形象,給了他一個作家的身份,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娜英和亞瑟是靈魂共鳴的,亞瑟至少在故事發展到的那一刻依然是純粹地愛着娜英的。雖然娜英在他面前隻有諾拉的部分。但她願意把海成的到來坦蕩地和丈夫訴說,也許如海成所言這一世亞瑟才是和娜英有相守緣分的人。

...

海成來娜英和亞瑟家,三個人一起打照面那裡,一個長焦鏡頭,亞瑟作為前景坐在椅子上心不在焉地刷手機,後鏡是娜英帶着海成進門。亞瑟其實早就已經聽到聲音,但是亞瑟還是刷了好幾下手機,最終啪地一聲把手機丢在坐上,不難感受到人物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演員将亞瑟内心的掙紮表現得非常到位。最終鼓起勇氣,和海成說一句:阿尼阿塞呦。完全帶入他的愛與掙紮。

...

最好三個人在酒吧的戲,終于呼應了開端對于畫面的猜測,三個人的關系微妙怪異中帶着和諧。終于海成說出了這24年裡想說的話。肯定了娜英,也肯定來了自己的選擇。算是一種自我的合理化。海成:你移民的決定是正确的。你有野心,就是那種要離開的人。而我喜歡的就是這樣的你。娜英:現在在你面前的不是那個你記憶中的娜英,但那個娜英的确存在,隻不過我把她和你都扔在12歲了。我對這段對話的喜愛遠超過後面兩個人裝作輕松關于前世關系的讨論。這段對話,有一代宗師宮二和葉問最後一次對話:人生無悔都是賭氣的話 的那種感覺了。好像是灑脫是釋懷,但内在還是有遺憾的。正如亞瑟說的:你年少的青梅竹馬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見你,我有什麼立場讓你不要去見呢?年少的感情,最真的心,都是一去不回的,所以也是最珍貴的。給過你了,就給不了别人了。

...

最後的最後,海成回頭,一句:娜英啊,時光倒流回了24年前分開的那個傍晚。畫面切了到那時的靜幀。這個處理很像《旺角卡門》裡劉德華中槍的一瞬間,閃回和張曼玉一起的甜蜜畫面一樣。某時某地某個瞬間,死前或者是一聲呼喚,那樣奇妙的将腦海裡最深處的某個畫面閃回。

...

海成離開,娜英一路沉默的走回家。走到家門口,丈夫亞瑟坐在門口的台階上等她。看到娜英,亞瑟滅掉煙,起身給了她一個擁抱。娜英在看到亞瑟的一瞬間哭了。她的脆弱可以給他看到。

結尾很觸動我,生活就是真實的。或許我們最終都是得不到那時純粹的自己所喜歡的人的。因為太年輕,因為太脆弱,因為太在乎,因為不夠好,但我們終究會等到一個恰好溫度的人。歲月迢迢,最終可以長久的愛意怎麼不算緣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