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有個戲想找你。
霍建華:不想接。
導演:怼人的,不顧别人死活那種。
霍建華:開機!!!”
《如懿傳》之後,霍建華除了在《玫瑰的故事》中客串傅家明一角,幾乎沒有再接過其他的國産劇,而今其主演的《他為什麼依然單身》終于開播,霍建華在劇中飾演的角色俞瑜,以毒舌形象很快引發不小的讨論。無論和誰對話,俞瑜總能三兩句就把人怼得啞口無言,引得網友如此調侃。
比如給女生拍照,他說:“臉大就是好對焦”。
顧客因為失業想縮減裝修預算,助理感慨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麼容易的事,他接話:“容易秃、容易胖、容易窮。” ……
一整個超前的精神狀态貢獻了不少爆笑名場面,彈幕上:“我故意找茬都想不到這句”、“看着像演渣渣龍的氣全撒這了。”等調侃時不時刷屏。
确實,在都市情感劇不斷嘗試塑造“完美男主”的趨勢下,這樣一個滿身槽點,隻有非常有耐心、拿着放大鏡才能從一些細節中看到優點的男主形象,真的太少見了。更少見的是,在以女性觀衆為主的都市劇市場,也已經很少有劇會從男主的視角展開叙事,而《他為什麼依然單身》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不讨喜的不完美男主,如何不讨嫌?
其實從市場角度來說,都市劇缺少“大男主”,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作為劇集主體的角色,需要相對完整地呈現該人物的成長線,而成長中的人物大多是不完美的,在創作中也很難拿捏“不完美”的那個度,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招人嫌,觀衆也不愛看。
經典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顧廷烨,在看清曼娘的真面目之前,這個角色很多人都喜歡不起來,甚至第一次看這部劇時,不少觀衆都沒看出他就是男主。而在體量更小的都市劇裡,劇集幾乎不可能用那麼長的内容呈現男主不完美的一面,這類形象就更加少見,翻看《他為什麼依然單身》的評論區,也能看到不喜歡男主的相關評論。
因為劇中的俞瑜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完美男主,他做的事幾乎時刻都在點題“他為什麼依然單身”。從人設上說,俞瑜的形象有些類似于《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自我,自私,不考慮他人感受,是他身上鮮明的标簽,“十句話之内必惹女生讨厭”,也讓這個角色不那麼讨喜。
但從整體的市場反饋上看,觀衆對俞瑜的包容度還是很高的。一方面在于,劇中放大他的缺點,建立在他不招女生喜歡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就像劉亦菲扮演一個幾乎人人看到都挪不開眼的大美女形象那樣有說服力,霍建華的一張帥臉也讓觀衆更加包容,再加上“渣渣龍”的憋屈與俞瑜的毒舌形成反差,《他為什麼依然單身》的風評走向也占據了一些天時人和。
然而,這樣的“天時人和”并不一直存在,在都市劇中塑造不完美男主也是非常冒險的事。要知道,在國内劇集市場,都市劇一直都占據着很大的比例。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年中國劇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年度内現代都市劇占比達40.82%,在如此大的内容占比中,少有人嘗試塑造都市劇中的“大男主”,就能直觀反映出創作這類形象風險相對更大。
例如,此前的《我是餘歡水》算是一部相對典型的都市大男主劇,郭京飛飾演的餘歡水,也演出了中年男人在工作、家庭重壓下的不容易。但如何在這種境遇下,呈現一個男人的成長其實是很難的,劇中的選擇是讓餘歡水誤認為自己患癌症後徹底放飛自我,這個角度确實得到了不錯的反饋,也貢獻了很多爽點,但在内容把控上,《我是餘歡水》後來因一句台詞引發争議,口碑也直轉下滑。
相比之下,更多國産都市劇選擇更安全的發展走向,男主越來越趨近于完美,如近些年《故鄉,别來無恙》中的謝陽、《去有風的地方》中的謝之遙等,都是幾乎接近“人間理想型”的代表。
價值觀遷移,從現實導向到情感投射
不過,國産都市劇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
時間線拉回2010年前後,當時,市場上開始出現以《奮鬥》《裸婚時代》《蝸居》等為代表的現實題材都市劇,在這些劇集中,成長型男主、不完美人設還是非常常見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時期,互聯網的發展程度遠不及現在廣泛,在娛樂内容還沒有那麼豐富的年代,劇集演繹的生活真的能夠影響到一代人的思想和行為。
比如《奮鬥》中塑造的“心碎烏托邦”就是很多80後的理想生活,不少80後也是在《奮鬥》《北京愛情故事》等劇的影響下,選擇北漂,或是去其他大城市發展,“拒絕拜金、愛情至上”的思想更是廣為傳播,一如《裸婚時代》播出之後,“裸婚”甚至在一段時間内成為潮流。
與此同時,都市劇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偶像劇,迎來了發展熱潮,《放羊的星星》《王子變青蛙》等台灣偶像劇、《城市獵人》《來自星星的你》等韓劇大量進入内地市場,内地也出現了如《一起來看流星雨》《杉杉來了》等都市偶像劇,而在這類劇集中,完美男主幾乎成了标配。
在這個過程中,被這些劇影響的這代人,開始真正地踏入現實社會、經曆愛情、體驗婚姻,發現劇中呈現的與現實其實存在巨大割裂,觀衆的價值觀也開始随之發生遷移。以至于很多80、90後現在會感慨:“腦子就是那個時候看壞的”,當時推崇的“愛情至上”,成了現在人人都害怕成為的“戀愛腦”。而回過頭再看《奮鬥》,則發現他們的奮鬥跟自己的奮鬥也不是一回事兒,《裸婚時代》中的那句經典台詞:“我沒車、沒錢、沒房、沒鑽戒,但我有一顆陪你到老的心”,聽起來也不再浪漫。
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聯網的深入影響,觀衆将劇中世界與現實世界分得越來越清楚,劇集本身的現實導向逐漸弱化,觀衆開始更傾向于在劇中投射情感、彌補現實的缺失。同時在社會層面,女性意識加速覺醒,反映到都市劇創作上,觀衆對不完美男主的接受度越來越低。
比如,《辣媽正傳》《當婆婆遇上媽》等劇中,都有不完美男主的成長線,且最終都走向女主原諒男主的大團圓結局,而觀衆對此則越來越不滿。因為不論是女主為孩子犧牲、還是被男主的改變感動,都沒那麼有說服力。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女性的真實經驗指向了“不可能改”,且從創作上說,這類内容雖然以女性視角為主,但并沒有真正體現女性自身的主體性。
基于此,在市場需求驅動下,以《歡樂頌》《三十而已》等為代表的女性群像劇大量走向市場,也出現了如《玫瑰的故事》這樣的大女主都市劇。與之相伴,不完美男主在都市劇中幾乎絕迹,完美男主也多出現在女性視角下的劇集中。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都市劇中常見的情感線也已經不那麼有吸引力。有句傳播很廣的話這樣講:“00後最大的時代紅利,是在結婚前就已經看清了婚姻的本質。”而劇集創作始終服務于市場,相比于愛情線怎麼發展,觀衆開始更期待看到女性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男主”都市劇幾乎成為一個悖論,服務于情感線的完美男主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窄。不過,在這一走向下,都市劇創作其實變得愈發公式化,如何破局也逐漸成了創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