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非常好,12集的電視劇涉及的元素很多,但并沒有混亂、堆砌的感覺,反而有一種享受盛宴的快感。豐富的劇情抽絲剝繭,叫我忍不住擊節叫好。總有一些片段讓我感慨,現在台劇可以拍的這麼好了,非常值得一看,強烈推薦。

這部劇的叙事邏輯是:每個人心中的執念,會形成一種生命和力量,投射到某個物體上,讓它成為人的執念的具象化。但人的執念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這個物體(鬼怪)。作為大魔王隔代轉世,除了躺在醫院的爺爺,隻有男主蒲一永能看到這些物體(鬼怪),他幫助他們找到答案,解開世人的執念,給世人以解脫,給鬼怪以自由。

一、分組梳理下我能get到的元素:

1.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國鬼怪文化,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2.校園、職場霸淩,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化作鬼怪,向父母下跪感謝,做最後一頓咖喱餐),人心的力量勝過血肉

3.社會邊緣人的存在(流浪漢群體,沒有名字的人),一個人的孤獨,非主流生活方式的描寫(對陪伴的渴望——把家中塞滿東西,三天兩頭報案請警察來家裡做客,找借口待在警局,和流浪漢待在一起),名字作為社會符号的意義,職業理想(當老師,當漫畫家),對醫學解剖屍體(大體老師)的尊重

4.對孩子的思念,愧疚感,如何與自己的錯誤和解(孩子墜樓的家長,蒲一永熬夜畫漫畫間接導緻公車事故),失去至親的傷痛(無論是孩子失去父母,還是父母失去孩子),何為感同身受?(有些感情旁人永遠無法真的理解,隻能盡可能感同身受)

5.家暴,手足愛護之情(漁場兄弟)

6.小人物隐忍的愛(尾随妻子,看到殺人真相,藏在心底的丈夫,雖然一直被妻子嫌棄),嫉妒心理(有些東西别人有,而你沒有,時間久了,太想得到就成了怨恨),攀比強勢的母親(女兒報考醫學院隻是為了媽媽炫耀開心),人的主體性(娃娃被當成别人哀思寄托的憤怒)

7.BL腐劇,台灣傳統言情劇,驚悚劇,喜劇!家庭劇

8.獨善其身,無能為力,做自己,幫助别人——利己與利他——永恒的問題思考

9.職業思考(醫生or保健阿姨,巡警or偵察隊),友誼(朋友的暗地支持,永哥的兩位高中朋友偷偷訂閱他的漫畫)

10. ……以及很多細碎的人際關系的思考

任何一個對現實生活有感知力和思考的人,都會被劇中呈現的答案感動。

二、對劇名的思考

這部劇的名字是《不良執念清除師》,但我認為“不良”二字不妥。

1.“不良”在一般語境下似乎是負面情緒。劇中結尾也揭示了,快樂的、悲傷的、痛苦的,都是人的執念,陽台、窗台、獎狀都可以是人執念的投射。并不限于“不良執念”。

2.人畢竟不是動物,無法單靠本能(吃喝拉撒)渾渾噩噩地活着。人總有執念,也就是一些執念支撐着我們對抗生活的無意義。執念賦予生活意義。

三、這部劇也解開了我的某個心結——對鬼怪的恐懼

少時聽鬼故事,總是被吓得抖抖索索,長大後偶然想起那些鬼故事,也能把自己吓得頭皮發麻、輾轉反側、戰戰兢兢、草木皆“鬼”。朋友說,好鬼都去投胎轉世了,隻有厲鬼、冤鬼留在世間。我聽了更害怕。

這部劇就是在講述留在陽間的鬼怪故事,換個角度講,劇中男主蒲一永擁有的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陰陽眼”。看了這部劇後,我意識到最大的鬼怪在人的心中,所謂厲鬼也是被困住的魂魄,背後有他的故事。太陽底下無新事,最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共情。鬼怪,也不是無厘頭吃人、害人的東西。

其實,對于失去至親的人,世間還留有執念化作鬼怪陪着自己,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四、題材的新意

《小王子》一書中講到,被賦予意義的事物會變得獨一無二。我看過的故事中,普通物件因人的情感被賦予生命的立意,并不新鮮。但這部劇的新意在——被困住。我很少想到人會被執念困住,繼而鬼怪也會被人心的力量困住。這讓我感到很新奇。

合格的影視作品首先要講好一個故事,好的影視作品在故事的基礎上傳達些思考。我看劇喜歡猜劇情,猜創作者想表達什麼,國産劇十猜九準,興趣索然。這部劇有很多立意,觀看時我隻是心裡隐約感覺,但難以形容,直到看到劇中主人公的對話,才豁然開朗。比如:櫥窗裡女娃娃恨恨地說,我不是她,憑什麼讓我承受這些。我隻是能感覺她的痛苦但不理解,但當蒲一永挑明時我才豁然開朗——被當成另一個人替代品的憤怒,想要自己被看到的痛苦。再往下挖掘,我甚至能看到,【人的主體性】這個話題的思考。

五、最喜歡的角色:媽媽!

堅強、漂亮、開明、樂觀……的媽媽,這是一個完美鮮活的角色。

有些劇的完美主人公,看了讓人望而卻步、難以共鳴,但“媽媽”的完美,看了卻讓人忍不住吼一句“我也要這樣活着,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