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個人高智商低情商的高情商表達方式——兩顆大腦半顆心。Nash是solitary的,可是“需要苦心孤詣的時候,缺乏人際交往反而是一種優勢”,所以一切可能是命中注定。

不止步于當下,不斷追求卓越,不怕與衆不同,滿懷耐心和自信,去磨煉屬于自己的原創成就,我覺得這些原則,就很多當下的很多人而言,都無法恪守,隻能望其項背。
Nash覺得不應該拾人牙慧,而應該做自己的原創,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應該這樣,最後卻漸漸随波逐流,因為追随過于容易,堅守卻顯得孤僻。Nash所做的,是對一顆高貴的心的堅守。
Nash遇到的老師也很不錯,明知他的論文和150年以來的經濟體系都不相符,沒有質疑和嘲諷,而是給了他學術自由,“既然你做到了這個量級的學術突破,我相信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其實剛開始Nash确診精神分裂的時候,感覺和禁閉島一樣,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方有問題,後來逐漸震驚,天才和瘋子一線之隔。我覺得可能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壓力太大,從研究生院開始,比peer pressure更壓抑的是,是自己的高強度自律和能力驅使下的對卓越的瘋狂。

Nash哄孩子的時候,一臉比孩子還委屈,有點搞笑。

數學家的幻象都如此邏輯缜密。Nash堅信自己的大腦可以想出戰勝精神分裂的方法,可是大腦正是問題的來源。而真正可以讓人從夢境中走出來的,是一顆鮮活的心髒,是可以感知到的溫暖和愛。“你是我所有一切的緣由”,妻子的包容理解和相信成就了最後的Nash。

後期如影随形的幻象好窒息啊,有時候,對于Nash來說,積極的活着也需要勇氣。最後圖書館的其樂融融可能是上帝對妻子的gift,愛和付出有了回應。

大廳裡面贈筆的環節給我看哭了,時間見證了他的偉大,一路走來過于艱辛,從青年的意氣風發到中年的折磨煎熬,再到老年的平和面對。正如一開始的對話,贈筆意味着既得“recognition”,也有“completion”。

最後,必須要緻敬“manifolds embe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