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孤獨搖滾》的過程中,我始終在思索一個這部動漫終将直面的問題:後藤一裡(後藤 ひとり)的社恐人設究竟在何時能夠得到一場完整的解構。但随着第一季的正式完結,一切都在禮花掌聲之間落幕。片尾少女背起新購得的吉他,一如往常,向着遠方孑然遠去。
漫長的等待終究隻是給予一個模糊的形象。導演非常聰明地将角色在一次次畫風異變的場景中隐去,而最後我們似乎都能在朦胧的性格圖像之間将自己穿插而入,從而達到所謂的契合,并進一步将"波奇"塑造成一類群體的名片甚至是景點。
這确實是一種成功,畢竟當下,“社恐”所代表的人設确實能在廣大群體内得到積極響應。況且,我們對于一種個性的認可主要在于兩點∶細節的處理以及個性的外延。
誠然,本作确實沒有偏離預設的軌道,将後藤一裡的怯懦嵌入每一段插曲與對白中。每一次登上舞台的躊躇,每一次主動的搭話,每一次去留的迷惘,都是一場值得記錄的節點。此外,主角的社恐人格也在後續的歌曲創作中達成了合乎心意的外延,自然也成為推進情節的利器。波奇醬的人格在一次次的鍛煉之中獲得解構,在衆多人物的向内的影響之中獲得自我的認同感。恰好符合了大衆預設的期待,也并未辜負本劇扣緊的主題。
然而反觀回叙事本身,《孤獨搖滾》解構“孤獨”的過程卻異常的漫長,過量的插入梗以及不重要的矛盾淡化了本劇的演映初衷,當它又回過頭來拾起這個命題時,觀衆的注意點早已被撕扯得四分五裂。
利用喜劇的形式去解構固然無錯,這畢竟也是一部Commercial Comic的選擇,但既然你的命題已經指向了部分Target Audience,那也必然要承擔更多的審視。但這審視無關角色本身,而是一種對于角色透露問題的審視。令人深表遺憾的是,後藤一裡最後恰恰隻是成為一個符号的人物,把自己的靈魂徹底丢失了。她總是在責怪自己,但我們始終不理解她到底因何責怪,甚至她趨向病态的行為已經脫離了觀衆所能承受的阈值。反觀《BanG Dream! It's MyGO!!!!!》的情節刻畫,在一次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傷害與被傷害之中,我們能清晰地透過人物深層次的“傳達”逐漸拼湊出不同個體呼應或排斥的内在。在不斷加劇的沖突之下,誕生了全劇的最高潮——「詩超絆」。
而《孤獨搖滾》的順遂在葬送人物的過程中恰恰也葬送了自己的音樂,曲終人散,沒有人還記得那個“孤獨的藍色星球”,但一定會為演奏者的熱淚盈眶所打動。
不論它的創作初衷如何,為短視頻所深刻影響的我們也逐漸習慣不同名詞的解構,畢竟從廣度來說,許多東西都是靜止不變的,如同《葬送的芙莉蓮》所呈現的那般。而那些注定會改變的總會在不經意間發生巨變。所以我們能做的隻有做好自己,拒絕影像裡的那些無效引導,反對層出不窮的「世另我」的謊言。
ぼっち・ざ・ろっく!(2022)
評分:2-/5
影名:《孤獨搖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