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沒啥結構的影評,寫着寫着一激靈,想到前不久看的另一部電影,就随性的揉一塊兒了。

-------僵硬的分割線-------

阿滿的事說來話長。
看似問題最大的阿滿,卻幫助解決了春海的戀愛煩惱和人生規劃問題,打破了绫子和光司之間關于音樂與工作的屏障。搬過來時問題滿滿的姐姐一家,最終舒舒暢暢地回去了。
親情不乏吵吵鬧鬧,劇中幾乎每一集都不缺阿滿和绫子的飯桌互怼,其中矛盾最尖銳的一次是關于父親生病探望的事,這大概是埋在姐姐和弟弟之間的一個心結,也同樣在飯桌,隻是這次是父親愛吃的中華料理,心結解開,最終都消解在了咕咾肉湯汁拌飯的味道裡。
故事中每個成員的故事,無不體現出家人的愛和支持。春海因戀愛煩惱不去上學,媽媽沒有一味地責備,即使在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也願意去理解女兒,面對女兒的未來選擇,淩子和家人體現出了充分的尊重,阿滿開啟嘴炮技能勸春海讀高中,绫子三人認真幫春海找專業相關的高中,一家人默契十足地支持并引導春海的人生規劃,當春海拿着高中簡介抿嘴笑的時候,我也開心地鼻頭一酸。
光司從沒丢下過自己對音樂的熱愛,他聽從绫子的話賣掉了貝斯,但又偷偷留了一把最喜歡的藏在酒吧。白天疲于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晚上酒到興時,空手做出彈貝斯的姿勢,一臉沉醉。他不敢告訴绫子自己對音樂對貝斯的留戀,不敢告訴绫子自己在工作上的挫敗,因為不想辜負绫子的期待,反而在雙方之間建起屏障。但當绫子得知光司偷藏貝斯,仍心有留戀時,并沒有責備,而是默默把偷藏在酒吧的貝斯背回了家。那晚,當光司追上背着貝斯慢慢走着的绫子時,绫子把貝斯高高地背在身上,看着那麼不搭調,但越是不搭調,越是讓人感動。
绫子是事業上的女強人,在生活中也同樣強勢,會以為對方好的想法強迫對方做些事情,比如讓光司賣掉所有的貝斯,希望他下決心往前走,又比如讓春海丢掉爸爸送的東西,斬斷過去往前走。這也導緻對方無法和自己敞開心扉,自己反而成了最晚知道的那一個。在搬來媽媽家的日子裡,嘴碎又沒有包袱的阿滿成了爸爸和女兒的傾訴對象,也借由阿滿之口,讓绫子知道了爸爸和女兒的心聲,一向傲嬌的姐姐也願意反省自己,去理解和更好的支持對方。
媽媽房枝與家裡蹲的兒子阿滿一起生活了六年。媽媽是糾結的,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夠自立,有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又不舍兒子的陪伴,為了兒子每天早上五點半的手沖咖啡,甯願日日早起。但在绫子的說服下,媽媽也決心與绫子聯盟,要讓兒子出去工作。在親情之外,媽媽也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無論事大事小,快樂的惱人的,媽媽總能微笑挂在臉上,總是那麼優雅随和,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紀,也依然每日經營咖啡店生意,對異性的愛慕保持理性,處理異性關系上遊刃有餘,活脫脫一個獨立女性(女魔頭),雖然聚焦在媽媽身上的故事不多,但無法不注意到媽媽散發的光芒。
阿滿,宅家六年與母親相伴。六年前的創業失敗讓阿滿灰心,沒有勇氣再次來過,又不甘心面對現實淪為打工族,就這樣一耗就是六年,時間越久,就越不甘心去工作,也許心存僥幸地想着再等等再想想或許就有轉機。姐姐苦口婆心威逼利誘雙管齊下,都被阿滿的歪理回擋,旁人的嫌棄或勸說也都被阿滿的唇槍舌劍怼得啞口無言,甚至被洗腦要倒戈辭職,向阿滿學習。互相喜歡對方的富婆姐姐委婉引導阿滿從不讨厭的事情做起,阿滿依然做出了逃避式的答案:陪伴富婆,富婆非常失望,二人也因此分手。最後的最後,姐姐也放棄說服阿滿工作,一家人搬了回去,家裡恢複往日的平靜。"做吧"這是富婆姐姐留給阿滿的話,也是姐姐和媽媽對阿滿的期待。最終,某天清晨,阿滿自說自話地要去面試姐姐引薦的職位,媽媽看着他應和着不停地笑。
面試那天,阿滿久違地穿上筆挺的西裝,迎着馬拉松的人流前進,耳邊滿是為馬拉松加油的聲音。突然,他聽到在這加油聲中,有姐姐特殊的助威聲:把頭擡起來,不要縮起身子......還有春海的加油聲,伴随着光司和社區樂隊的音樂想起。阿滿看到為自己加油的姐姐,停下腳步有些猶豫,這之中包含有一絲害羞,感到自己丢失了堅守六年的自尊,大概也還沒有最好以打工人的形象面對大家的心理準備。但同時,又被大家的支持和鼓勵而感動和激勵,于是又繼續向前走着,雖然心中仍然猶疑,仍然不甘,但還是決定“做吧”,即使不堅定,也要逼迫自己行動起來。
故事的最後一幕,阿滿依然用熟悉的口才面對面試官的提問,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看到這裡,我竟感到舒一口氣,意識到自己在看到阿滿穿上西裝時,心裡有一種隐隐的不安,不安于阿滿會不會為了适應社會而學會僞裝,不安于會不會再也看不到從前那個歪理滿分的阿滿。但看到故事最後一幕時,我安心了,阿滿在改變,但也還是那個阿滿,沒有變。

-------僵硬的分割線-------

這也是一部美食番,故事開始和結束的壽喜鍋,承載父親回憶的咕咾肉,從炸豬排變成拉面,刺身拼盤,鐵闆烤肉......描繪日常生活的幸福絕對少不了美食,而家庭成員的重要決定也總是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飯桌上公布。雖然日劇中經常出現食物的鏡頭來營造幸福感滿足感,但在這部劇中,食物有其特殊的含義,甚至每一集的标題都與食物有關。
這讓我想到前不久看的一部電影《飲食男女》,同樣把家庭與食物聯系在一起。
《飲食男女》中,父親每一餐都準備頂級酒店級别的豐盛佳肴,這在他人甚至無福享用的食物,卻總在一家人圍坐的餐桌上處于尴尬境地。電影中每一次的飯桌場景,三個女兒都沒有表現出對飯菜的欲望,沒動幾筷子就通通收拾進冰箱。同樣是看起來美味的食物,在這部電影裡卻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和食物的美味,好像越是豐盛,越是無味。每一次家庭成員在飯桌宣布事情,都是一次别離。對于三個女兒來說,家庭成了需要逃離的地方,大女兒需要逃離對父親的依戀,二女兒想要反抗父親的權威,三女兒想要從争奪父愛的徒勞中解放。大女兒和小女兒逃離的方式都是婚姻,是依賴于另一個男人的支持,隻有二女兒是通過自己的力量,是真正的獨立。而三個女兒想要逃離的對父親的皈依,也由父親的忘年戀自行瓦解了。而三個女兒之間的情感也體現的少之又少,小女兒從不向姐姐訴說心事,年齡相仿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也心有隔閡。《飲食男女》中的親情是矛盾壓抑和不自信的,有壓迫與反抗,有束縛與逃離,有愛與厚障壁,也有愛得厚此薄彼。
就算面對滿桌佳肴,一家人也擠不出幾句話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次一家人吃飯,都對話密度爆表的《我的事說來話長》。每一餐的飯菜都被認真享用,每一次有回應的話語都在拉進彼此的距離。

在這裡把兩者比較,并不含對作品本身的褒貶之意,二者都是優秀的作品,這裡隻是對所表現的故事内容的一些感受。我也隻是碰巧先後看了兩部作品,混雜地寫了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讀後感而已。